“罐车混装”引爆舆论背后, 一场“粮食权力”之争尤为惊险?
2024-08-26
3049
2
作者: 焦玉平
来源: 文化纵横
导 语
昨天,国务院食安办通报了“罐车运输食用植物油乱象问题”的调查处置情况。此次事件,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被重新推上风口浪尖;另一方面,也有人将矛头直指外资垄断,其压榨国内大豆企业导致运费降低,是卡车司机铤而走险以至酿成危机的重要原因。其实,这次事件隐隐指向一个藏在混装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危机——发展中国家粮食自主性问题。新冠疫情大流行和俄乌冲突以来,2019~2022年全球饥饿人口增长近1.22亿,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上遭受了巨大挑战,彻底暴露出当前新自由主义全球食物体系的不公正,以及各大粮食贸易集团垄断全球粮食产业链带来的恶果。
本文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全球粮食体系的关系经历了“被迫开放—主动开放—主动融入”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市场大门被彻底打开,农业生产的重心也从粮食作物变成了经济作物,从而逐渐丧失了粮食自主权。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粮食新自由主义本质上就是一场“富国的伪善”。发达国家以粮食援助和粮食自由贸易作为外衣,实则是希望借此机会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并“踢开”发展中国家通向农业强大和粮食自主的“梯子”。
受经济收益、新自由主义价值观驱动影响,发展中国家将粮食供给诉诸国际粮食市场。但是,积极融入全球粮食市场并没能增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全球化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全球粮食市场的权力和资金正在进一步垄断化,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其中享有主导权和收益,风险和成本却落在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收入群体身上。这背后带来的风险,十分值得重视。
本文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全球粮食体系的关系经历了“被迫开放—主动开放—主动融入”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市场大门被彻底打开,农业生产的重心也从粮食作物变成了经济作物,从而逐渐丧失了粮食自主权。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粮食新自由主义本质上就是一场“富国的伪善”。发达国家以粮食援助和粮食自由贸易作为外衣,实则是希望借此机会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并“踢开”发展中国家通向农业强大和粮食自主的“梯子”。
受经济收益、新自由主义价值观驱动影响,发展中国家将粮食供给诉诸国际粮食市场。但是,积极融入全球粮食市场并没能增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全球化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全球粮食市场的权力和资金正在进一步垄断化,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其中享有主导权和收益,风险和成本却落在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收入群体身上。这背后带来的风险,十分值得重视。
作者|焦玉平(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新冠疫情大流行和俄乌冲突持续升级对全球粮食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粮食危机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发布的《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19~2022年全球食物不足发生率增长了1.3%(从7.9%增至9.2%)、全球饥饿人口增长了1.22亿,其中非洲食物不足发生率从17.0%增至19.7%,食物不足人口数量增长了近5000万,主要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亚洲食物不足发生率从7.4%增至8.5%,食物不足人口数量增长了近5800万,主要发生在南亚地区。亚洲和非洲,尤其是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全球中低收入国家分布最广泛的地区,因此成为此次粮食危机的重灾区。在此次粮食危机中,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中超过了2.5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
查看余下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