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学是自然资源的宝库

2020-03-17 1689 0
作者: 乌有文章 来源: 乌有之乡推文

  中医中药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与疾病斗争中,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总结的智慧结晶,为广大人民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019年12月开始发展蔓延的本轮新冠状病毒肺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传播速度之快,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都创造了新的记录。在中国历史上,传染病被统称称为瘟疫,中华民族就是在与瘟疫的斗争中,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且取得了很多有效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据史书记载,公元196年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汉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为严重。张仲景的家乡南阳地区,当时是瘟疫流行的重灾区,他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的家族里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因患疫症而死亡。张仲景内心十分悲痛,立志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将自己多年实践的经验逐步整理总结,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中医历史上的不朽之作。这部经典著作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的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传染病防治学发展过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东晋时期著名道士葛洪是,自号抱朴子,是中医中药预防医学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他的医疗著作《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最早记载了大量传染病防治的实例。其中所记载的“天行发斑疮”即天花,是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有关天花的实录。另外,在《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说这种病会互相传染,染上这种病的人只觉得怕冷发烧、浑身疲乏,身体一天天消瘦,时间长了还会丧命。这种病,就是当代所说的结核病。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对狂犬病防治的尝试,领先西方国家1000多年,堪称世界免疫学的先驱。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艰苦辛劳,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在三次应试不第后,下定决心从医,为了向父亲表明学医的志向,作诗一首:

  “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

  1551年,李时珍曾经在太医院任职,期间几次上奏朝廷重修《唐本草》和《宋本草》都没有获得批准,一年后便辞职回乡自己开始搜集医药学资料。自1565年起,李时珍游历了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民间处方,参考大量历代以及当时医药资料,1573年《本草纲目》全书完成,共有16部、52卷,约190万字,收纳记录植物、动物、矿物中药1892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副,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而且,开创性地运用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是16世纪之前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对中医药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也成为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李时珍逆流行船的精神,是对前世医药学家自强不息、不怕危难、济世救人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成为后世中医药学从业者们继续与疾病斗争的精神动力。

查看余下7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