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院士:疫情过后,中医学习要从娃娃抓起


  “这次大疫是一次大考,也让我们重新衡量中医在未来医学体系中的位置。建议将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从娃娃就开始抓起,普及中医知识和中医思维。另外,建议在医学院本科阶段就规定中医为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从学医之始就打好中西医结合的基础。”

  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记者采访时说到的一段话。

  新冠疫情折射出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和中医药相关的,比如,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中医人才的培养,再比如,关乎我们每个人的体质问题……

  一、现代人的体质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到:“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讲的就是中医治未病的智慧。预防重于治病,预防重于治乱。这与《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体现的是一样的智慧。

  关于如何预防,《黄帝内经》中亦有:“夫上古圣人之教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或更简练的一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经典之中,总结得非常干练通达,但现代人,能真正做到的可谓寥寥。

  熬夜、饮食不规律不妥当是对健康看似最平常却又伤害最大的两个因素,因为中医即是生活,生活即是中医。

  50-60年代的人,看似生活条件艰苦,但基本上仍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最光荣,他们的身体素质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80后还有一大批是农村的孩子,在田间地头长大,童年少年期间也多有未曾体验过输液治疗疾病的。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数农村里还有不少老人懂得一些中医的调理方法:艾灸、刮痧、拔火罐以及民间草药方。到了90后的童年期间,已经没有多少地地道道的农村了,那些懂点中医的老人很多也离世了,有病去医院打针输液的习惯已经悄然养成。

  所以,一个基本的现象就是——我们的体质,竟是一代不如一代。

  是不当的生活习惯加上如今不恰当的治疗方式造就了我们体质的下降。

  二、关注我们的孩子

  孩子代表着未来

  孩子,本应该是最为朝气蓬勃的,阳气旺盛的。然而,在临床上的一个个儿科案例,一个个真实故事,都揭露了一个事实:孩子们的身体远比我们预估的要更虚寒。

  为什么呢?

  首先,有体质遗传的问题,当代的80后父母身体很虚寒。

  笔者亦是80后,能深刻体会到为什么我们的体质会变得虚寒了。我们这一代人,也许童年期间受到祖辈父辈的影响还有些中医养生的思维,但是到了成年以后,基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如何预防疾病或者说生病了选用什么方式来治疗,大概80%以上都是直接选择西药或输液的,身体病了交给西医院就对了。

  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以及信息科技化的高速发展,造就了我们对待食物主次不分,对待时间日夜颠倒的习惯。而身体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了亚健康状态的旅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水果牛奶被宣扬得可以取代大米小米面粉这些主食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便开始走向了虚寒;当感冒也必上抗生素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渐渐越来越虚寒;当空调冷饮在夏季几乎填满生活各个角落时,我们的身体便承受了更多的虚寒……

  当我们的身体变得虚寒后,我们可能很难孕育出下一代,就算孕育了下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也就遗传了我们身体的虚寒。

  其次,是非中医式的养育方式

  可叹的是,我们的孩子在出生后,大多数仍然延续了这些不当的生活以及就医习惯,于是本应是纯阳之体的孩子,也变成了虚寒之体。

  一本本畅销的科学育儿的书籍,都在告诫年轻的父母们,孕期要多吃水果,种类丰富,量也不小,这样生出来的宝宝皮肤好又聪明。这绝对是一个误区,如果孕妇本身就是虚寒体质,又食大量水果,那生出来的宝宝基本上会带上虚寒体质。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的宝宝在出生后,鼻梁有青筋的基本上超过了一半。

  曾经有一位妈妈在上中医育儿课时,问老师:我见别的孩子鼻梁都有青筋,我家娃没有,我还担心,是不是我家娃有问题。

  可见,一种非正常的现象变成了一种常态,这难道不应该引起医者的足够重视吗?

  而那些科学育儿的书籍,在婴幼儿喂养方面,从西方营养学的角度告诉年轻的父母们,添加水果辅食、各种肉泥辅食,再大一点,还有各种高营养的肉类、海鲜等等。

  须不知,幼儿脾胃弱,不喜过多的水果寒凉之物,也不喜过多的高营养肉类海鲜,会给孩子脆弱的脾胃增加过重的负担,导致生病。

  而三素一汤的治疗之法(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输液)也渐渐摧毁了孩子们的免疫长城。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现在的孩子出现了很多的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湿疹等,还有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等等,甚至是性早熟。

  而且很多的疾病以往只出现在老年人身上,但是现在,疾病已经越来越年轻化。

  请救救我们的孩子!

  三、中医药学习应从娃娃抓起

  如何扭转这样的局面?

  向死而生

  新冠肺炎的爆发,中医药的强势崛起,让国人甚至是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了中医的突出作用。中医在近几十年中夹缝生存,却始终遵循医道,默默守护。

  面对窘境时,热爱中医的人们依然倔强而努力地坚守着,但是中医,作为如此优秀的医学,不应该被世人遗忘,而应该被大力推广,被生生不息地传承。

  传承之力从哪里来?

  从代表着未来的孩子开始。

  仝小林院士说:建议将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从娃娃就开始抓起,普及中医知识和中医思维。

  中医难学吗?

  难也不难,要学精学深,当然难

  但是,中医思维以及中医预防的技能知识不难学。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的很多词语当中就蕴含着中医的知识,如:心肝宝贝、肝胆相照、沁人心脾、十指连心、怒发冲冠、杯弓蛇影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学习时绕不去的知识,只要正确引导,都可以带上中医思维的痕迹。

  中医即生活,生活即中医。

  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中医思维,学习中医知识,也是为了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不但要有文明的精神,还应有野蛮的体魄,而中医的思维以及中医知识,可以帮助你们实现!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6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