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院士:疫情过后,中医学习要从娃娃抓起
“这次大疫是一次大考,也让我们重新衡量中医在未来医学体系中的位置。建议将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从娃娃就开始抓起,普及中医知识和中医思维。另外,建议在医学院本科阶段就规定中医为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从学医之始就打好中西医结合的基础。”
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记者采访时说到的一段话。
新冠疫情折射出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和中医药相关的,比如,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中医人才的培养,再比如,关乎我们每个人的体质问题……
一、现代人的体质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到:“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讲的就是中医治未病的智慧。预防重于治病,预防重于治乱。这与《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体现的是一样的智慧。
关于如何预防,《黄帝内经》中亦有:“夫上古圣人之教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或更简练的一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经典之中,总结得非常干练通达,但现代人,能真正做到的可谓寥寥。
熬夜、饮食不规律不妥当是对健康看似最平常却又伤害最大的两个因素,因为中医即是生活,生活即是中医。
50-60年代的人,看似生活条件艰苦,但基本上仍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最光荣,他们的身体素质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80后还有一大批是农村的孩子,在田间地头长大,童年少年期间也多有未曾体验过输液治疗疾病的。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数农村里还有不少老人懂得一些中医的调理方法:艾灸、刮痧、拔火罐以及民间草药方。到了90后的童年期间,已经没有多少地地道道的农村了,那些懂点中医的老人很多也离世了,有病去医院打针输液的习惯已经悄然养成。
所以,一个基本的现象就是——我们的体质,竟是一代不如一代。
是不当的生活习惯加上如今不恰当的治疗方式造就了我们体质的下降。
二、关注我们的孩子
孩子代表着未来
孩子,本应该是最为朝气蓬勃的,阳气旺盛的。然而,在临床上的一个个儿科案例,一个个真实故事,都揭露了一个事实:孩子们的身体远比我们预估的要更虚寒。
为什么呢?
首先,有体质遗传的问题,当代的80后父母身体很虚寒。
笔者亦是80后,能深刻体会到为什么我们的体质会变得虚寒了。我们这一代人,也许童年期间受到祖辈父辈的影响还有些中医养生的思维,但是到了成年以后,基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如何预防疾病或者说生病了选用什么方式来治疗,大概80%以上都是直接选择西药或输液的,身体病了交给西医院就对了。
建议想学中医的以针灸及气功的研究为主,中医注定会毁灭在转基因手里。
支持文章观点。
建议想学中医的以针灸及气功的研究为主,中医注定会毁灭在转基因手里。
建议想学中医的以针灸及气功的研究为主,中医注定会毁灭在转基因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