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祚 杨若楠: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贡献

2025-03-29 803 1
作者: 张国祚 杨若楠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摘要】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开启了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积极探索以公正平等、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化道路,规划了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共同提高的发展格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并努力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深刻汲取毛泽东探索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宝贵思想和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高标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高度评价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充分肯定毛泽东对探索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作出的突出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

  一、开启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困境,要想带领拥有六亿人口的贫困国家走向现代化,需要有强大的自信和坚定的决心。毛泽东的自信和决心来自哪里?来自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来自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来自对人民群众历史伟力的高度信任。毛泽东深知,扬眉吐气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不仅有过好日子的热切期盼,而且有改天换地的勇气。人口规模如此巨大且贫穷落后的国家要走向现代化谈何容易?对此,毛泽东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但是与一般人不同,毛泽东既看到了困难和责任,又看到了克服困难、担负起责任的有利条件。他指出:“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但是“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认为,人口多是好事。他指出:“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显然,毛泽东对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看法是辩证的:人口规模巨大,解决衣食住行的困难多,实现现代化的责任大,但实现现代化的力量也大。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毛主席的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之路。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