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大集体与大集体时的水利建设成就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2025-03-24 610 0
作者: 政说心语 来源: 政说心语头条号

  从中国历史来看,水利一直是困扰农民的一大难题,虽然,历史上也有过一些大的水利工程,比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隋朝的大运河等等,从先秦以后一直到清朝,也搞了不少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历史上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治理河流避免水患,二是为了交通运输。虽然,也对农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

  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1300多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23次,其中唐代水灾16次,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宋、元代79次,平均每5.2年一次,明清时期发生128次,平均每4.2年一次,从清代到建国前,基本是平均每5年左右发生一次较大的洪灾。

  据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年间,中国共发生有1300多次大洪灾,大部分在中国的北方。

  民国时期,因为水利问题,1920年,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民2000多万,死亡50多万人。

  1929年,陕西大旱,80%的县受灾,死亡加逃亡人数达300多万人。

  1942年—1943年,中原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达300多万人。

  再如河南林县,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地方,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有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无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到“人相食”,在514年里就有人相食5次。

  中国农村,历史上就一直是靠天吃饭,因此,中国农村也就一直有着拜神求雨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前。这就是说人们无法抗拒自然现象,只好将它寄托于神灵的护佑。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明确指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从一建立时起,就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都把水利建设放在农业建设的重要位置上。特别是人民公社集体化以后,水利建设创造了中国历史以来黄金时代。

  据有关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前,大中小型水库只有1223座,总库容量大约为200亿立方米左右,到1970年代末,全国总计新建水库8.4万多座,总库容量为4200亿立方米。其中1957年前建设1079座,年均135座。人民公社集体化时期新建8.33万座,年均4230座。占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建水库的98%。平均水库建设速度是小农经济时期的34倍。这不能不说是集体化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产生出来的成果。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