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再谈雷锋文化:传承教育问题严重,年轻人不熟助力抹黑
人格塑造是雷锋文化最大的贡献。
什么样的文化坚守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塑造什么样的文化人格。从这个角度看,历经半个多世纪累积起来的雷锋文化,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象征着忠诚于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众多崇高品质的雷锋精神不断地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人格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应该看到,雷锋是一名从旧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军人,雷锋文化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在雷锋文化的形成和积淀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雷锋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官兵的文化人格,使人民军队涌现出一大批雷锋式的英雄和先进典型。雷锋的生命在他们身上延续,雷锋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延伸。
作家魏巍曾将雷锋誉为“我们时代的真正新人。”这句话到现在仍不过时。雷锋展现的人格魅力与“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有着深层次的契合点。今天,我们传承雷锋精神,弘扬雷锋文化,应该把雷锋文化所积蓄的人格塑造力量充分释放出来,让雷锋精神更加有效地沁入官兵的人格世界,让“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成为官兵最为鲜明的人格品质。
——编者
记者:今天我们谈雷锋的时候,事实上我们面对着一个庞大的和雷锋有关的文化群落,这就是雷锋文化。请谈谈您所理解的雷锋文化?
陶克:今年大年初六晚上,一位出租车司机登上了央视2套“出彩中国人”大型才艺节目,他以一曲自创自演的《堵车别堵心》赢得全票而出彩。他的名字叫余波,在电视屏幕上赫然列出的头衔是:首都的士雷锋出租车队。站在舞台上的只是一个余波,而站在他背后支撑的则是首都300多个“雷锋的哥”。他们以雷锋的名义把微笑送给南来北往的乘车人,而自己分享着“雷锋人”的自豪和快乐。我觉得,这个车队,这些“雷锋的哥”,还有他们的自豪与快乐,都属于雷锋文化的内容。
从理论层面上说,雷锋和雷锋精神关乎着“为什么活着,怎么做人”的人生第一命题。而用老百姓的话说,学雷锋就意味着做“好人好事”,而这“好人好事”中又包含着人们对诚信、敬业、友善、仁爱等诸多品质的美好追求。50多年来,雷锋已经从一个人的名字转化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符号。全社会涌现出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众多书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展览等,还有不少以雷锋为名义的公益组织、社会活动、学术研究等,这些都可以视作雷锋文化的表现形式。准确地说,雷锋文化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事迹言论为基础,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文化复合体。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