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学雷锋,怎样才能收到成效?
01
国庆前夕,正在辽宁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抚顺市。
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也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
习近平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
习近平说,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与我们当前的“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一脉相承的。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
02
雷锋,这位年轻的解放军工程兵战士,1962年8月15日牺牲时,年仅22岁。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从那时起,学雷锋运动席卷神州大地,到目前为止,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这些年来,尽管自由派公知也向雷锋身上泼了不少脏水,就像他们朝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身上泼脏水一样,但在绝大多数善良的中国人心中,雷锋的形象仍然熠熠生辉,雷锋的名字也仍然和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03
雷锋为什么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关键就在于,雷锋是新中国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格化。
在某种程度上说,雷锋与禅宗六祖慧能类似,也是一个顿悟者。我在《郭松民 | 老三篇:中国文化的希望!——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一文中写道:
张思德牺牲将近二十年后,毛主席一个早慧而勤奋的学生雷锋,把《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精确的概括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由于找到了‘有限’和‘无限’之间的桥梁,同时跨越了‘此岸’和‘彼岸’,顿悟后的雷锋所感受到的幸福是巨大的,任何以今天极端自私的眼光去嘲笑和贬低雷锋的说法,都是夏虫语冰,坐井观天。
在我看来,“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普世价值,其利他主义内核超越了以利己主义为内核的“自由”,能够引领人类超越消费主义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阶段!
04
不过,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学雷锋运动,我们会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学雷锋运动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学雷锋运动初起的六、七十年代,雷锋精神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
记得当年我还是一个红领巾时,就经常和小伙伴们排着队,扛着扫把,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到站前广场打扫卫生,大家都觉得很快乐。
我相信很多50后、60后、甚至70后都有类似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