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简论管虎:“寻父之路”
“在一定程度上,《800》是《老炮儿》的一种延续,也是一种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寻找‘父亲’的行为。”
01
—
事实上,管虎是一个我相当欣赏的中生代导演。
2014年,他拍摄的《老炮儿》,触及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
晚近三十多年生长起来的官产学媒等主流精英,由于堕落和腐败而丧失了道德权威,不能充当社会文化上的“父亲”,以至于年轻一代不得不“认贼作父”。
在《老炮儿》中,冯小刚本色出演蹲过炮局的“老炮儿”,显然要比从未露过面但却无处不在的“南方某省副省长”更被小飞、晓波、小太妹等下一代接受。
“父亲”代表了传统和连续性,也代表了评判是非对错的权威。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父亲”的缺位,意味着一个社会“无君无父”,有点不稳定了。
02
—
在一定意义上说,《老炮儿》具有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反思盖格的含义。
《老炮儿》因此标示了21世纪中国电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影时刻”。
凭着《老炮儿》,管虎已足以超越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他们太陈旧了,就像被穿旧的拖鞋一样,应该在分类后被扔进垃圾桶了。
03
—
《老炮儿》令人想起三十年代曹禺的名剧《雷雨》。
在《雷雨》中,由封建而资本的“大家长”周朴园在儿子周萍、周冲眼里,也不具备“父亲”的道德权威。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恶棍,所有的人都怕他,但没有一个人尊敬他,更没有人爱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倒是2009年为国庆60周年献礼的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重新把“大家长”杨廷鹤扶到了“父亲”的太师椅上,并且让代表国民党的杨立仁和代表共产党的杨立青都跪倒在他的脚下。
这当然是对历史的戏虐乃至恶搞。因为“父亲”的权威早就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的兴起而荡然无存了。
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到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等一系列作品,都是以毁弃“父亲”的权威,冲出封建家庭,走出“父亲”阴影为主题的。
如果晚清以来,做为传统文化化身的“父亲”能够保持权威,那中国历史就简单了,既不会有国民革命,也不会有人民革命。
04
—
这次管虎拍摄《800》,浓墨重彩地表现国军英雄,从广义的角度上说,也是《老炮儿》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寻找“父亲”的行为。
不过,这一次管虎出现了判断错误,《800》之所以引发如此之大的争议,根本原因是“找错了爹”!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