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球:中朝关系为何能焕发生机
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1月7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访问。2019年是中朝建交70周年,新年伊始,金正恩就到访中国,显示中朝友好关系再度“焕发生机”。
2018年,中朝关系回暖,朝鲜半岛形势或许是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署之后最为稳定、协商和友好的一年。首先,金正恩在2018年3月至6月间的3次访华;其次,2018年4月至9月间的3次“文金会”;第三,2018年6月“金特会”和4月至10月间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4次访朝。这一系列的政治联动不仅表明半岛局势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缓和,更是中朝关系从“停滞不前”到“焕发生机”的转折之年。
过去几年,中朝关系曾因朝鲜“核导试验”一度陷入了暂时性的停滞不前。2016年至2017年间,中国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负责任的大国身份严格恪守了联合国执行的对朝制裁决议,但是,国际社会严厉的经济施压并没有将半岛局势推向缓和面,反而不断刺激着朝鲜的风险决策;另一方面,美国“萨德”入韩给半岛的和平进程和东北亚周边安全带来了严重消极影响,尤其是打破了东北亚地区长久以来相对的战略平衡。有人据此认为是朝鲜招惹所致,而不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甚至将中朝关系评估为负资产,国内一度出现了“弃朝”与“保朝”两种不同的声音。中朝长期以来的友谊和特殊的战略关系也被置于尴尬境地。2018年成为中国对朝政策的转折之年,在处理中朝关系上也逐步调整为“基于半岛长久稳定”和“符合周边安全”等现实利益的对朝政策上来。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朝鲜半岛形势的转暖与中朝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我们不妨考察一下金正恩3次访华在日程安排上与其他事件的关联,具体如下:第一次访华:非正式访问,2018年3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金正恩委员长,这时段正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3月31日至4月1日第一次访朝的前3天。第二次访华:非正式访问,2018年5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大连与金正恩会面,这一时间发生在5月9日蓬佩奥第二次访朝前一两天。第三次访华:正式访问,2018年6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在北京与金正恩进行会晤,时间在6月12日新加坡第一次“金特会”结束后的一周。
综合金正恩访华的时间安排可以看出,朝鲜方面在会见美国领导人或高官间隔前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保持了及时的战略沟通,中朝最高层密切交流也使国内外对中朝关系的一些错误认知不攻自破。朝鲜对中国在半岛安全机制推动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肯定也提升了中国在地区事务上的话语权。维护并充实中朝友谊的内涵不仅在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上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促使半岛各利益攸关方形成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共识,为半岛和平机制的建设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
习近平在去年金正恩访华期间表示,“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朝友好合作关系,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中朝关系始终是中国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党和政府致力于巩固发展中朝关系的坚定立场不会变,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友好情谊不会变,中国对社会主义朝鲜的支持不会变”。2018年9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出席了朝鲜建国70周年的系列活动,其间,金正恩多次同栗战书会面,等等。中朝高层之间的亲密互动足以说明两国关系不会因外部一时或一事的干扰而发生任何改变。不仅是因为有鲜血凝成的友谊,而且或许更因为有地缘战略利益因素,才会“牢不可破”,才会经得起考验。
中朝关系为什么能够经得起风浪的考验?古代传统的地缘政治思维随着时代的变迁蓝本依旧,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笔下的边缘地带是对海陆强国战略竞争要地的描述。朝鲜半岛这一复杂交错的地缘政治环境正符合这一特点,长期以来它一直作为海陆国家伸缩曲张的跳板而存在,同时既是海洋邻国入侵古代大陆帝国的第一踏板,也是内陆国防守下的最后一张骨牌。毫不夸张地说,在地缘上朝鲜(半岛)是决定中国或向海洋文明延伸或被压缩为内陆文明的发展空间的“生死阀门”。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中朝关系实乃命运相依。
今年即将迎来中朝建交70周年,在中朝关系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特殊意义,中朝双方应该会有更加积极的值得期待的互动。在新的一年里,朝美关系和朝核问题都将进入深水区,好在开局良好,美国总统特朗普对金正恩新年贺词予以正面和积极的回应。但挑战仍然存在,朝美之间的分歧还有待磋商解决,中国在半岛事务上应该时刻做好建设性介入的准备。目前,朝美正在推进第二次首脑会谈,在此关键时刻金正恩访华,意义重大。
金正恩在今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发展经济)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和国家第一重要大事。”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朝鲜的战略重心,这或许是未来东北亚的机遇期。如果将朝鲜的经济大开发机遇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振兴东北相联系,那么,中朝关系就会持续不断地“焕发生机”。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本栏目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