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被列为精神疾病 游戏成瘾该拿什么拯救孩子
彩色屏幕前演绎黑白人生社会功能受损亟须对症下药专家解读
游戏成瘾究竟是个什么鬼
◎ 游戏成瘾个体背后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自我迷失,对未来迷茫,想要找一个出口
◎ 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大脑对奖励的敏感性增高,而对惩罚的敏感性降低,导致他们为获得即时奖励而忽视长远打算的严重负面结果
◎ 网瘾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如何与他们一起并肩作战,是很多家长需要重修的家庭课程
北京的冬日,空气格外冷冽,苍劲光秃的树枝,桀骜不驯地直向天空。
一百多名身穿迷彩军装的学员正端坐在教室听课。当天,老师分享的内容关于亲子关系,课堂中途穿插提问时,学员争先抢答。有的学员由于抢答太快说错答案,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这是《法制日报》记者于1月8日在网瘾戒除中心——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看到的一幕。这样活跃的氛围,很难让人将他们与印象中阴郁、孤僻的“网瘾少年”对号入座。而事实上,因为网瘾,他们与现实生活脱轨,休学、留级、失业,是他们来到基地前的状态。
在他们当中,有人曾长期穿尿不湿玩游戏,只因怕上厕所耽误练级;有人因网线被拔,把开水浇到父亲头上;还有人玩游戏受阻后,用剪刀刺伤母亲,爬到窗外欲跳楼自杀……
事实上,除了基地这数百名学员之外,还有更多的青少年深陷在网瘾的泥潭不能自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对媒体透露,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接近10%,网络成瘾是我国青少年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什么会沉迷游戏至瘾?游戏成瘾后,又该拿什么拯救孩子?
网瘾被列为精神疾病
诊疗规范正在制定中
基地对学员进行过一项调查:95%以上的“网瘾少年”觉得生活没劲;94.6%的“网瘾少年”具有内向、敏感的个性特质,他们内心自卑,对生活有强烈的无助感;54.8%的“网瘾少年”因上网受到阻拦,采取过暴力手段。
“总结来看,游戏成瘾个体背后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自我迷失,对未来迷茫,想要找一个出口。”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说。
据陶然介绍,自2003年开始,基地就陆续有家长因孩子沉迷网络而来求诊。什么是网瘾?这是不是病?当时没有定论。通过多年临床实践,陶然团队慢慢发觉网瘾是一种精神疾病。
“很多孩子因为玩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这在生物学上叫‘社会功能受损’。”陶然介绍说,玩游戏不需要太多思考,大脑只要兴奋一个区就够用,长期下来,其社会功能就“废用性萎缩”,出现情感麻痹等症状。大量检查显示,孩子若每天玩网游6小时以上,半年后,其大脑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下降15%,大脑氧代谢下降8%。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