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湾共同举办万人祭祖典礼有深意……
2019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甘肃天水现场。
联播+ 6月22日的《新闻联播》里,有这样一条新闻引起联播君的注意:2019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肃天水和台湾台北同时举行。
这条新闻非常眼熟。联播君搜索了近些年的节目,发现《新闻联播》多次报道过这场公祭典礼,足见其重要程度。
联播君来划重点了:公祭、伏羲、天水、台北,是这条新闻的四个关键词。一场祭祖大典,穿越上古到今天数千年,横跨国土西北和东南几千里,连接了祖国大陆与离散游子两颗心。这四个关键词串出的故事,美丽、神秘,又意味深长。
公祭——以家国为名的“仪式感”
所谓公祭,就是指政府或公共团体为向英灵、逝者表示致敬、缅怀、哀悼所举行的祭奠。
不同于个体及家族内部的祭拜,公祭是一种更加宏大的叙事。它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主题,将一群有着特定情感、记忆、文化基因的人聚拢在一起,以“典礼”和“仪式”作为载体,寄托情感、进行祈愿。用大家熟悉的词儿解释,这是一种以家国为名的“仪式感”。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在每年的12月13日,全国人民共同哀悼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山东曲阜公祭孔子现场。(图片来源:新华网)
除此以外,每年陕西、河南等地举办的公祭轩辕黄帝大典,山东曲阜举办的公祭孔子大典都属于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公祭仪式。
联播君今天要说的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也是一场国家级公祭仪式。据《史记》、《汉书》等古代史书记载,伏羲为古成纪(即今甘肃省天水一带)人氏。当地自古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尤其自秦汉至明清,祭祀不断,相沿成习。
古时对伏羲的祭祀隆重而神圣。譬如明代,朝廷在秦州专立祭祀伏羲的祠庙(今伏羲庙),礼部特审定标准祭伏羲文,命地方官员代朝廷举办祭祀典礼,采用太牢规格,一年两祭,每祭三日,礼乐以祭奠,隆重而神圣。
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内景。
1988年,当地政府恢复历史上公祭伏羲大典;2006年,祭奠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除了2008年和2009年,受5.12地震影响,公祭活动暂停了两年外,祭奠在每年夏至前后都会如期举行。
之所以选定这个时间,伏羲庙的工作人员给出了一种解释,夏至这一天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夏至也就成了极阳之点,正因如此,选择在这一天公祭伏羲。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