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平:如何对待外国人,顺其自然最好

2019-07-12
作者: 单仁平 来源: 环球时报

  近日几件与外国人、特别是外国留学生有关的案件及争议引起舆论的关注。江苏徐州抓获19名吸毒者,其中16人是外籍,包括9人是学生。另外,福州一名外国男子骑电动车违规被纠正时推搡警察的视频在网上受到大量观看,该男子也是一名留学生。

 

  山东大学给留学生配学伴的报道尤其引起非议。报道称,每一名留学生被山东大学安排3名学伴,而且留学生多为男性,学伴大部分是女性。“异性学伴”这个点招来各种讥讽,山东大学表示学伴制度在国内招收留学生的大学相当普遍,他们对该校遭到特殊攻击表示不满。

  国内舆论场对外国人在中国受到“超国民待遇”似乎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不满,每当有外国人出现不佳表现时,舆论在批评他们行为的同时,这种不满往往会伴随浮现。另外舆论场对中国出资招收了越来越多留学生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声音,认为中国不该花这笔钱,这种认识加剧了公众的上述情绪。

  客观说,中国社会对外国人的态度受到近代以来各种遭遇以及近几十年中外关系新的现实的复杂塑造,我们有应该“正确对待外国人”的较强意识,至于“什么是正确”,看法是不一致的,有国家利益层面的,也有国民心态层面的,而且在每一个层面也有不同角度。

  “外事无小事”的认识仍在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层面有一定影响,它也在相当程度上渗透到老百姓当中。但另一方面,在华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这些情况在无形中推动各种涉外事情中的“平常心”,因为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场合越来越日常化,而且多得顾不过来。

  外国人在中国的待遇从相对比较高变成普通化或者说“国民化”,这是大势所趋。当然,外国人毕竟是外国人,中国人同他们的交流与中国人之间的交流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我在与一个外国人打交道”,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会有这样的意识。外国人的身份仍会意味着一些特殊的东西,它们有的是照顾和帮助,有的是限制。

  大体来说,我们认为给外国人一些帮助他们适应陌生社会的特殊照顾,作为中国这样的有悠久文明及好客传统的社会来说,不应被视为“崇洋媚外”。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过多使用“崇洋媚外”的角度观察事物,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旧时代给我们现代心理留下的阴影。

  当然,中国社会治理的各种杠杆必须对外国人一视同仁,确保他们不对中国的社会秩序造成扰乱。有些专属中国公民的权利和福利他们也是不能享受的。一旦外国人在中国犯案,该怎么处理应当诉诸当地、也就是中国法律。这些都是国际化程度高的社会对待外国人的通常做法,也成为了国际社会通行的规则。

  在对待外国人的问题上,中国社会要逐渐摆脱应该怎么做的价值判断,而要更多从中国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比如中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是在培育那些国家未来的知华甚至亲华派,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亲近感有可能增加这项工作的长远回报。尽管这注定不是精准的投资方式,但各国的经验表明,它是一项较高成功概率的国家利益增进方式。

  当然,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和外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这项工作,是值得认真探讨、总结的。给留学生过多照顾,甚至在待遇上特殊化,很可能不利于他们与中国社会的亲近,也与中外关系的现实情形难以契合。

  要看到,中国社会、包括中国大学的国际化都经验不足,怎么做才恰到好处,这是个相对的问题。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我们无需过于就此纠结,它更应该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

  “外事无小事”应当倒过来说:“外事无大事。”因为从本质上说,中国的命运取决于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而不取决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而现在无论是“怕惹事”的一些官员,还是经常感觉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网友,其实都把外事看得太重了。(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