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同行,看梦想花开——澳门回归20年成长印记

2019-12-15 795 0
作者: 章利新 刘畅 王攀 郭鑫 来源: 新华社

  12月的澳门阳光灿烂。半岛最高处松山山顶,东望洋灯塔像一位安详的老人,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洋船队往返于中国和欧洲,也见证港珠澳大桥飞架伶仃洋化碧波为通途,见证填海新区上公屋拔地而起……

  时间回到1999年12月20日零点零分,五星红旗在澳门的夜空徐徐升起,离散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从那一刻起,这个南海之滨的莲花小城便踏上了不断刷新纪录的发展快车道。

  20年风雨兼程,澳门从一个经济低迷、治安混乱的小城发展成为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的国际知名都市,留下一连串举世瞩目的成长脚印:

  从回归之初到2018年,澳门的GDP增长了近8倍,人均GDP增长了近5倍;同期,澳门累计财政盈余和外汇储备分别增长193倍和6.2倍;澳门本地居民失业率从6.3%下降至1.8%……

  数字是抽象的,澳门人的获得感却是具体的。20年来,在“一国两制”的康庄大道上,澳门人从“蹒跚学步”到“大步奔跑”,每一步都充满了温暖和喜悦、坚持和探索、继承和弘扬……

  每一步,都充满收获的喜悦

  巍巍妈阁庙,背靠望洋山,南临濠江水,它是葡萄牙人最初上岸时看到的建筑,也是澳门葡文名字Macau的来源。500年来,妈阁庙一直聆听着澳门乡亲的心声,香火中飘荡的夙愿如今多数成真。

  75岁的澳门居民陈雨莲是街坊会联合总会颐骏中心的一名义工。虽年过古稀,她仍精神矍铄,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每周定期打电话或上门关照独居老人。

  20年来,陈雨莲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归前,一家三口和其他两家挤在一个70平方米的房子里,11口人共用一个卫生间。那时,她是制衣女工,先生是建筑工人,两个人起早贪黑,仍入不敷出,晚上靠拼塑料花补贴家用,常忙到凌晨才能按时交货。

  “回归前,法律文书都是用葡萄牙语写的,去政府办事还要自己花钱找翻译。那时,治安很糟,黑社会横行,妇女晚上都不敢出门。我先生干活的工地上,工人出事也没有保障。”陈雨莲回忆说,那时候澳门人几乎没什么福利可言。

  如今,和所有65岁以上澳门老人一样,陈雨莲享受着免费医疗,平均每月能领取约6000元(澳门元,下同)的敬老金等各种津贴。她的儿子看好珠海发展,在横琴买了房;两个孙子都享受免费教育,大的已经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念大学,小的读高三,已保送澳门大学法律系。

  过上了好日子,陈雨莲和老伴也想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港珠澳大桥去年刚通车,他们就去参观“这个伟大的工程”,走访了大湾区多个城市,还到北京、上海、江西等地旅游。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