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多读个技校”到考上北大清华:留守儿童的逆袭
从“顶多读个技校”到考上北大清华:留守儿童的逆袭
随着父母收入稳定舍得投入,农村学校条件不断改善,留守儿童更加阳光自信
▲湖南一名留守儿童填写的问卷调查。受访者供图
在“先天不足”的环境中,他们顽强地向上生长——湖南耒阳18岁“留守女孩”钟芳蓉,以优异成绩填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多次登上“热搜榜”,最近更是收到了多家考古所和博物馆寄来的礼物,被网友亲切称为“考古圈的团宠”。这位性格内向的女孩,回应专业选择时坚定而有力: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贴着“留守儿童”标签的钟芳蓉,像一束光,照亮了这个庞大的群体。如何让留守儿童群体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出现更多敢于追梦、能够追梦的“钟芳蓉”们,是“热搜”背后的冷思考。
梦想的光芒
“为什么选择冷门专业”“穷人家的孩子不要去学什么当诗人”……对于钟芳蓉选择北大考古专业的热议,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人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
比如,人们一般会认为,留守儿童要考出好成绩很难,应该珍惜机会填报更“好”的专业;留守儿童的家庭比较贫困,应该选择更加赚钱的职业。
然而,钟芳蓉代表了留守儿童的另一种形象:成绩好、有主见、有理想,会为了“纯粹的热爱”而去做某件事。
正如钟芳蓉就读的耒阳正源学校校长罗湘云所说,留守儿童没有安逸、“被宠着”的成长环境,反而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地学习。据他观察,他们学校的留守学生,大多学习努力,尤其是到了高二、高三时,表现得更有冲劲。
这所民办学校,此前考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10名学生中,有8名是农村留守学生。
和耒阳一样,湖南省祁东县也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员有30多万人。距离县城40公里的启航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现有留守儿童2000多名,占学生总人数的90%。
在启航学校任教的张华老师,这些年明显感受到留守儿童的变化。“以前很多留守儿童只看到眼前,觉得爸妈是打工的,自己顶多也就读个技校。”张华说,通过教育引导,现在大部分孩子在精神层面发生了蜕变,敢于梦想,并努力去实现。
“长大后要当博士”……这些孩子说出自己的梦想时,质朴而又稚嫩的脸上闪耀着光芒。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也有着较高期望。他们一般在外打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贫困。由于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他们往往舍得在子女教育上进行投入,希望“知识改变命运”。
关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积极变化,在专家学者的“大数据研究”中也得到印证。近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林丹华,带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对安徽、河南、贵州、江西、湖南等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调研。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