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探索推行黑名单制度 让行贿者寸步难行
各地探索推行黑名单制度
让行贿者寸步难行
日前,陕西省西安市公布了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和矿产开发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成效,“76人被列入行贿‘黑名单’”引人关注。该市纪委监委推动建成行贿人数据库,并将“围猎”领导干部、有行贿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和联合惩戒。
以往,一些行贿者之所以胆大妄为,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过低。防止只惩戒受贿者却让行贿者逍遥法外的现象发生,就必须通过制度约束,将行贿者挡在门外。
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工作报告指出,探索推行行贿人“黑名单”制度,严肃查处多次行贿、巨额行贿行为。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惩治行贿行为,压缩行贿空间,铲除“围猎”土壤,持续放大受贿行贿一起查的综合效应。
去年底,湖南省公开通报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第二批失信行为“黑名单”。13家企业、149名个人中,涉及行贿行为的有5家企业、95名个人。
“第二批‘黑名单’在数量上比第一批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对行贿行为的曝光力度。”湖南省纪委监委秘书长罗智斌介绍,行贿数额巨大,多次行贿、不知收敛,以及行贿手段较为恶劣的市场主体,是“黑名单”重点曝光对象。
罗智斌表示,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的相关实施办法正在研究制定中。除刑事、行政等方面惩处外,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和个人还将面临为期一年的多部门联合惩戒,包括被限制从事招投标活动、取消享受财政补贴资格、强化税收监控管理、提高贷款利率等。
信誉是企业生存之本,将行贿主体纳入“黑名单”公开曝光并实施联合惩戒,有助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增加行贿成本,让行贿者寸步难行。
在陕西,各职能部门将行贿人“黑名单”作为公共资源交易准入、企业资质审查的重要依据,并由该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供查询“黑名单”服务。省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分行业分系统建立违法行为“黑名单”,明确禁限情形、程序和时限。
“黑名单”的作用不止于此。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还利用名单,联合检察院、法院等部门梳理追赃和追缴不正当利益工作情况,明确追缴条件、程序、范围和责任,合理运用纪检监察建议等手段,既推动追缴行贿人财产性不当得利,又不让其在政治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获得好处。
此外,由于一个行贿人往往对应着多个受贿人,“黑名单”还有利于顺藤摸瓜倒查受贿。一旦发现案件与“黑名单”中的某个行贿人产生了关联,就可以进一步深挖细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