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行业“叫好不叫座”难题亟待破解
1994年出生的张峻彦,是名独生女,有“海归”留学背景,目前是上海一家老年照护中心的副主任,负责全院运营管理工作,忙碌并快乐着。
这是她实现职业梦想道路上的一个“小成就”,生性爱和老年人打交道的她,很早就考虑到父母未来养老的问题,决心投身养老行业。
2016年,从国内一所高校药学专业毕业后,她选择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该专业采取学分制,需学习美国养老体系、老龄医学、运营管理等知识。
那时,每当跟朋友们说起这个专业,她就觉得气氛会变得有些“奇怪”,毕竟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没太多“存在感”的行业。毕业后,她相继在美国一所认知症研究中心和一家养老机构工作,去年秋天,她回到上海。
留学的几年间,国内养老行业在迅速发展,张峻彦有明显的感受——身边朋友的看法变了很多。“他们说我选择了一个发展前景好的‘朝阳产业’。”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中提到:加强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支持护理、康复、家政、育幼等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提升学历。到2025年,力争全国护理、康复、家政、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关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比2020年增加10万人。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如何让年轻人选择养老行业,并愿意在这个行业扎根?如何从源头上培养高质量养老服务人才?给肩负人才输出重任的院校以及身为对接供需“枢纽”的政府带来挑战。
养老行业求贤若渴
随着中国不可逆转的老龄化大趋势,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相关部门已经在部署,相关专业开设如火如荼。
2019年,民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对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提出17条具体措施,其中明确要求,到2022年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来自教育部信息显示,2019年,全国共设置高职老年保健与管理、护理等相关专业点1200个左右,中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点700个左右,增补中职智能养老服务专业。养老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专业群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助推全国养老产业迎来快速发展。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教师王元元注意到,自2017年,学校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后,越来越多的新生主动流向了该专业,“2021年,学校招了150名新生,比去年多了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