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明起施行 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
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实行有利于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财税政策、不得对个体工商户进行歧视、不得以各种形式拖欠个体工商户账款……《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10月1日对外公布,并将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条例》是一部专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行政法规,有助于在制度层面稳定市场预期,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地位,统筹发展和安全、纾困和培育、活力和秩序,明确各部门、各地区在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职责任务,提出各领域帮扶具体措施,有效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
释放扶持发展的强烈信号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1.11亿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带动就业近3亿人。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网络直播、微商电商等“新个体经济”层出不穷,利益诉求独特。在这种背景下,建立既促进发展又规范秩序、既创造环境又维护权益实现多元目标的法规制度尤为紧迫。
受疫情频发、消费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个体工商户生存发展仍面临经营成本、经营场地、招工用工、贷款融资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市场预期不稳、发展信心不足。
调查显示,79.4%的个体经营者月营业收入不到1万元,57.9%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1月至8月,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1359.1万户,同比增加6.0%,低于近10年来11.8%的平均增速,退出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9.5%。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纾困或是长远发展,都需要从整体上谋划,从立法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定位、优化环境、稳定预期。
据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相关人士介绍,《条例》是在201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体工商户条例》基础上制定的,更加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特点,能够更好解决个体工商户面临的问题。原《个体工商户条例》以登记和管理为主要内容,支持发展的措施不明显,行政管理色彩较重,个体工商户特别是“新个体工商户”主体地位、监管方式、权益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空白,这些都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