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人运动到政治变革:欧洲劳工保障的历史渊源
回溯欧洲二百年历史,工人运动从早期损坏机器以发泄不满,到组织工会以提高经济地位,最后发展到建党追求政治民主;而工人的待遇,从当年每天工作16小时,降到现在只工作7小时甚至5.5小时(近年又有回升到8小时的趋势)。所以,今日欧洲工人能有这样的劳工保障与经济地位,是二百年来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的产物。
作者钱跃君博士系旅德华人。原题:《写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欧洲劳工保障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与恩格斯时代
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生200周年。他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莫泽河畔的特里尔,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的流亡生活中去世,迄今葬于伦敦。
19世纪前的欧洲学校教育,都是全才性教育,马克思既是哲学家,又是经济学家。经济学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马克思的贡献巨大。在当年原始资本主义时代,许多西方学者面对现实,从“理论上”探讨新的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其中马克思的理论贡献最巨,因为马克思搞的不是通常的经济学,而是“政治经济学”,即从政治角度来看经济,从经济角度来看政治,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现实社会的各种状况等,来看社会各阶层在这个社会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当今许多经济砖家都没达到这样的学术视野。所以,马克思无论在此后政治分裂的东方世界还是西方世界,都倍受推崇,推崇的内容和结果可能完全相反。
图一、19世纪工人运动画:马克思与第一国际
在西德时代,就是西德社会民主党筹资买下马克思故居,投资建成供人参观的博物馆,还投资整理马克思未出版的文集等,许多大学有马克思研究为专长的哲学教授。特里尔大学创办时差点命名为燕妮大学,六八学运时的法兰克福大学被大学生改名成马克思大学——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就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德国谈到历史名人时,马克思的排名总在前十名。当然,德国社会将马克思只是看作一位杰出的政治经济学家,而不像某些国家把马克思捧成了神。
另一位马克思的挚友恩格斯(1820-1895)也功不可没,是那个时代一大批莘莘学子中的一位。这位德国鲁尔区纺织厂老板的儿子,属于富二代。1842年未满22周岁的他,赴英国工业重镇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厂”担任总经理。这位年轻老板不是想着如何去赚钱,而是一头钻进曼彻斯特工人区、贫民窖,调查英国工人的历史与现状,24岁出版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亲眼目睹,引用可靠资料》(1845),最早揭露了欧洲工人生活的悲惨,成为经验社会主义的先驱之作,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表彰为“经济分析之(历史)伟作”——就是这样一位富二代,一生为贫苦工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