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余亩高标准农田,为何撂荒7年?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王滩子村的6267亩土地从草地变为高标准农田,至今超过7年。今年春耕期间,有村民向人民网《人民直击》反映这块地一直处于撂荒状态。
此地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当地素有“春季风沙夏季旱、秋雨连绵冬季寒”之称。
2012年3月,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出资8000余万元对这块土地进行开发改造,于同年12月完工。该项目当时被称为定边县“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项目”,背景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此后,这块“高标准农田”历经试种、承包、撂荒、整改,至今仍未能体现经济价值。定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名工作人员对此评价,涉事土地“越来越难改造”,现在是“低级别耕地”。
撂荒7年的“高标准农田”。人民网记者 杨乔摄
6000余亩耕地撂荒7年
老支书邵海斌等村民的“议事厅”是王滩子村委会西侧的一间平房。20平左右的房间内摆着4张老旧的麻将桌和1个煤炉。
4月15日,“议事厅”内烟雾弥漫,十余位村民商量怎么应对“整改依旧不能耕种”的局面。
邵海斌介绍,王滩子村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城川镇沙地,西邻营盘梁村,是堆子梁镇的低洼地带。村子现有耕地1万多亩,共有村民1000多人,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要经济来源。
2012年3月,原定边县国土局(现为定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申请将王滩子村和营盘梁村共计1万多亩的草地进行开发整治,榆林市国土资源局(现为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同意实施。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现为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简称“陕西地建集团”)负责施工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同年11月竣工。
陕西地建集团官网对该工程有部分信息公开:项目新增耕地667.4116公顷(10011.174亩),采取“改排为蓄、水地共处、生态和谐”的盐碱地治理模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田、水、林、路、村”的综合治理。
开工仪式在2012年春耕的一天举行。“议事厅”里有村民回忆当天的情形,“省市县都来人参加了,就在地里放鞭炮,挂彩旗,热闹得很。”有村民补充说,“加上地建集团的和村民,估计有三四百人在现场,县领导讲话说是一项民生工程,能促进全县的经济收入。”
邵海斌提供的一张项目信息公示照片印证了这项“民生工程”的说法,“总投资8573.44万元”“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当年定边县面积最大的土地整治项目就这样从王滩子村的这块低洼草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