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慈会千万救命款被卷走:公益募捐是如何沦为“非法集资”的?

2023-09-28 635 0
作者: 记者 来源: 凤凰网

  作者|金锦萍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

  四年前吴花燕事件犹如眼前,不料想大病救助领域又爆出猛料: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慈会”)的9958儿童大病紧急救助项目(以下简称“9958项目”)某地方团队负责人(按照儿慈会的回应称其为“志愿者”)柯某孝卷走近千万元“善款”事件再次刺痛公众,重创中国公益慈善一再重建的公信力。

  我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是——终究还是发生了曾经预见却最不愿看到的景象,也印合了当初的断语:当慈善丧失公益性时,慈善终究将丧失底线和正当性。

  根据目前媒体所透露的信息和逻辑推演,柯某孝的现有账户里不可能还存有大量资金,近千万元资金所剩无几甚至消耗殆尽,因为这绝对不是最后一次集资出现了问题,而是持续不断地“以借新债还旧债”后的资金池枯竭,就如同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若要梳理清楚其中的问题,需要从儿慈会大病救助项目的基础逻辑开始。

  逻辑起点:将众多“个人求助”打包成公益项目

  事实上,几乎所有公益慈善组织都深谙:与公益项目募捐或者议题募捐相比,为特定个体筹集资金获得的效果更为显著。

  其中原理不言自明:特定个体的命运变化更能激发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尤其是在大病患者医疗费求助或者困难学生筹集学费的情形下,当人们看到自己的给予最终改变了特定个体的命运时,那种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远远大于另一种模式:在那种模式下,人们将善款捐赠给慈善组织,再由慈善组织通过公益项目对大病患者进行救助。

  因为后者并没有事先将施助方与受益人直接关联,向捐赠人的信息回馈也大多以抽象的公益项目受益人范围和数量为主,缺乏鲜活的个体故事。

  于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就放在所有大病救助类的慈善组织面前:是否开通为特定受益人的募捐通道?(为何不能这么做在后文详细论述)有不少慈善组织坚持底线,迄今为止不为特定受益人开通所谓的公募渠道,但是也有不少慈善组织热衷于募捐数量的增长而放弃底线,不仅直接或者变相为特定受益人开通募捐通道,甚至将此作为主要筹资方式。

  更为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居然还将此作为成功经验四处复制传播(甚至还为此四处开设收费培训班)。

  于当下而言,慈善组织在募捐环节就将施助方与受助方直接对接的方式可分为三类:

  其一,慈善组织为某一特定个人求助提供“募捐”通道。这一现象在互联网公益初期甚为普遍,现在逐渐式微;

  其二,名为公益项目,实为整体打包的众多个人求助项目之和(例如儿慈会的9958项目);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