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原标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丨河南: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3月15日,武陟县乔庙镇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麦田内,春管正忙。 记者 王铮 摄
“惊蛰”已过,“春分”将至,中原大地8500万亩小麦返青起身。
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居全国第一。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南阳考察时殷殷嘱托:“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到河南考察调研,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必谈农业,必谈粮食生产,深情寄语:“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牢记嘱托,奋勇争先,河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粮食总产稳居全国第二,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良田”尽显“科技范”
走进中原农谷核心区——新乡平原示范区师寨镇高标准农田万亩核心区,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高约4米、长100多米的大型平移式喷灌设备缓缓移动,小麦喝上了水肥“营养餐”。
给这个“大块头”发指令的是当地种粮大户薛卫波。只见他打开手机,按照流程摁了几下,两三分钟后,所有的喷头喷出水花,每隔5分钟,喷灌设备的双轮就会前移半米。
“浇地还能这么方便,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薛卫波的记忆中,小时候跟着村里老人浇地,用过水泵,拖着长长的地龙带,浇一段拖一段。前几年,趁着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机会,他承包了2000亩地,镇里牵头建立“小麦春灌服务”微信群,种粮大户有问题随时在群里提问。
“用平移喷灌设备,不光省水省力,还浇得匀实。从前要七八天的活儿,现在一个人两天就干完了。”“智慧灌溉”为麦田春管按下了“快进键”,薛卫波说,“地头的高科技设备还有不少,智能墒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麦田干旱程度,昆虫雷达能远距离监测迁飞性害虫运动轨迹,现在种田越来越方便了。”
藏粮于地地生“金”。我省在建成8585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高质高效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78万亩,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推进机制,亩均提高粮食产量150—200斤,大大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