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燃气风波,燃气走快了,财政走慢了
近期,沸沸扬扬的重庆燃气多抄表多缴费事件以重庆市组织的调查组发布调查结果并根据相关程序进行退赔和问责为回应,而同一时间,同在“西南F4”充当龙头大哥的成都市,也在隔壁兄弟经验的指引下开始了一轮自查,而本着“有病治病、无病健体”的思路,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也在多地开展了燃气量具量表等的检查,确保维护居民权益。
关于燃气并进一步延伸到公用事业方面的讨论,实际上与我们每个城市居民甚至全体国民都息息相关,本质上还是地方财政问题与央地关系问题的延伸。笔者今天来谈谈这个话题。
公用事业的成本
燃气属于和电信、电力、自来水、垃圾处理、教育、医疗等行业具有共同特点,按照我国社会价值观都属于保本微利的社会公用事业。之前,有一些说法认为,随着城市化发展走向“下半场”,诸多公用事业原先寅吃卯粮问题和隐藏在土地出让金中的账单将逐步矛盾显现,转嫁给居民。
从逻辑上来说,这样的说法毫无疑问具有令人感到合理的成分。我国乃至推广到全人类的范畴来说,往往把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顺着时间推延至未来。作为公用事业的燃气,前些年,随着城市化起步和基建发展的要求,资金紧张的局面下将各项费用加以展期是不得不为,而随着城市化深化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一操作又被自然顺延。当下经济发展企稳、高增速转段中速后,原先摊销的费用就迎面撞上了一堵墙。因为增速下滑后,各类费用会直接受营收增长影响。
而另一方面的房地产影响,仅以本号来说,自2018年以来开始讨论房地产问题,到现在六七年时间,不论是介绍地产的政治经济学、批评高房价、批判地产行业等相关文章已有数十篇,而一个基本的共同理论是土地出让金和土地相关的金融活动让地方政府进行了土地开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以及公共服务日常运维(包括人员)。
以笔者较为熟悉的杭州和西安的财政预决算来看,两座城市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的顺利和人口流入的持续,在公共预算收入方面都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全国来看都属于较为优秀的代表。然而,饶是如此,去年和今年杭州市和西安市的财政运行日常处于极度走钢丝的“紧平衡”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土地财政下滑速度过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非常可观的杭州和西安犹是如此,其他地区更不待言。
公共财政四本账分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我们熟悉的土地出让金就属于政府性基金,在广大二三线城市,其收入在前些年最高时期几乎可以和第一本账一般公共预算分庭抗礼。自“三道红线”后我国房地产业的根本预期发生了大幅改变,第二本账“断头”“腰斩”乃至“脚脖子斩”,这是短期内难以填补的,不论是某系地方试图用乱收费(属于一般公共预算中的非税收入),还是国资体系发达地区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都暂时难以填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