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峥嵘九十载 继往开来再出发——回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一段浮桥,静静横卧在江西于都河面上。
90年前,正是在这里集结,一支铁流不断壮大,穿透漫漫黑夜,跨越重重关山,点燃了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火炬。
8.6万余名红军将士的身影,定格在赣南大地。
正是从这里出发,这群将士告别故土,踏着泥泞荆棘,迎着枪林弹雨,开启了一场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伟大远征。
2019年5月20日,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外的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现在我们正走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往开来再出发!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记者在赣南大地一路追寻,看到这片遍洒英烈热血的革命故土,正奋力续写长征新篇章。
使命初心: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登贤县苏维埃政府印”——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一枚特殊的印章引人注目。
历经90载,木质印章上镌刻的9个字依然清晰可见、苍劲有力,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位于中央苏区后方的登贤县沦陷,这枚政府印章由时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钟家瑶随身保管。在突围转移时,钟家瑶身负重伤,冒着杀头危险,仍将印章珍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将其捐给于都县博物馆。
一枚印章,为何要用生命守护?
在长征出发地一路追寻,这个答案愈发清晰:为了心中坚如磐石的信仰,为了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理想,革命先辈无惧牺牲、义无反顾……
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三位赣南子弟倒下……
17棵青松,见证着这段红色岁月。
“见松如见人”,90年前的一个夜晚,瑞金黄沙村华屋自然村,17位青年告别家人踏上征途,出发前,他们相约栽下17棵松树。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2019年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青松年轮,一圈又一圈向外延展,但华屋人最终未盼来青年归,只有短短的一行“北上无音讯”,书写在烈士丰碑上。
村后山坡上,青松已苍翠繁茂。66栋白墙黛瓦客家新楼拔地而起,曾经数代人住的透风漏雨土坯房已变为“华屋”。
“当时爷爷们出发前,憧憬着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在我们这一代人都实现了。”“17棵松故事”中的烈士之一华钦材的后人华水林说,现在他在家门口承包了8个蔬菜大棚,不仅脱了贫,还住上了新楼房,生活越过越充实。
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村民在松树下祭拜烈士(2022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