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爽片逻辑背后的情绪危机
电影《周处除三害》近日在大陆院线正式公映,仅仅一周就收获了超过2亿的票房。作为一部中小成本的台湾电影,说它是春节档后盘活大陆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也不为过。
与惊喜的市场回报相对应的,是《周处除三害》在互联网平台所引发的剧烈反响与豆瓣8分以上(超过51万人打分)的高口碑评价,众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了不仅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还收获了超出社会道德准则的心理体验,而这些毫无疑问同《周处除三害》里独出心裁的暴力设计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
近年来,大陆银幕上不乏表现或涉及暴力的影片,《南方车站的聚会》《怒火·重案》皆因其个人化的暴力书写而被影迷、学者津津乐道。去年上映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涉过愤怒的海》等涵盖大量暴力情节元素的电影,更是因其引发的社会热议和丰厚的市场回馈而成为“现象级”的影片。
《周处除三害》作为更加纯粹的犯罪类型电影,暴力无时无刻的“在场”与张扬,让它在中国当下的电影语境中彰显出特有的文化姿态。为何影像中暴力如此迷人,为何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向银幕上的犯罪者投向共情的凝视?
本文希望借正在热映的《周处除三害》来探讨香港暴力美学传统、当代影像中的暴力表达及其映射出的社会文化症候,为电影、暴力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撰文 | 陈林
香港暴力美学的突围
《周处除三害》虽然由台湾公司出品,其主创团队除导演兼编剧黄精甫以外也基本由台湾创作者组成,但香港导演黄精甫在《周处除三害》中颇有胆识地将“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香港暴力美学与台湾黑帮题材相结合,并让打斗与枪战中的“暴力”成为这部影片获得独特标识的关键因素。
暴力美学通常指在电影作品中将暴力表现得具有审美吸引力或形式美感的审美理念,它强调将暴力场景通过特定的艺术处理方式呈现出来,导演在创作实践中则倾向于从枪战、武打动作、杀戮或其他具体的暴力场面中发掘纯粹的形式主义趣味。
电影《周处除三害》剧照。
暴力美学最早在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黑帮片(如《疤面人》)中初现端倪,后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电影(如《邦妮与克莱德》《野伙帮》)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作为一种具有电影史意义的风格形态却成熟于香港商业电影的创作中。无论是张彻《独臂刀》中的血腥残杀、吴宇森《英雄本色》中的枪火激战,还是徐克《蝶变》中的惊悚屠戮,它们都以极度夸张的动作场面更新着观众对于暴力的视觉感受,冲击着观众固有的社会道德观念。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