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在“北溪事件”上,华盛顿欠世界一个解释
“北溪”管道被炸4个多月后,美国调查记者西摩•赫什2月8日的一篇重磅报道,再次引爆了国际舆论场。这个长文报道详尽叙述了美国国安部门策划,拜登亲自下令,美国海军实施、挪威军方配合,最终炸毁“北溪”管道的整个过程。报道发表后,华盛顿第一时间矢口否认,但简单一句“假新闻”显然难以服众。国际社会有必要持续追问华盛顿,直到它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85岁的赫什在美国新闻界声名显赫,得过普利策奖。50多年前,他揭露美军屠杀越南平民,极大推动了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2003年,美军臭名昭著的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也是由他调查报道出来的。包括对华盛顿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水门事件”的报道,都有赫什的重要参与。赫什的最新报道和舆论场上的阴谋论不可相提并论,也不是华盛顿能随便敷衍过去的。
说实话,大家对美国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但爆出的种种细节仍然令人脊背发凉。比如,报道称,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021年底,华盛顿就已经开始秘密筹划此事。在9个多月的辩论中,华盛顿重点讨论的并非是否炸掉“北溪”管道,而是如何不留下证据,因此在执行人员、时间地点以及爆炸方式上,都经过了精心策划。可以说,好莱坞最有想象力的编剧,都未必敢这么写。如果报道内容是真实的,那么世界大概要重新评估美国对和平的破坏能力了。
“北溪”管道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跨国能源供应基础设施之一,其被炸毁是极端的国际政治事件。在政治互信脆弱的情况下,“北溪”管道一度成为连接西欧和俄罗斯的能源主动脉,通过扩大共同利益而对安全形势起到稳定作用。也正因如此,它一直是华盛顿的“眼中钉”。随着“北溪”管道被炸,构建欧洲共同安全仅存的桥梁也被毁掉了,这意味着西欧国家在俄乌冲突的十字路口不得不选择与美国深度绑定。赫什在最新报道中也提到,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一直“沉迷于”俄罗斯的低成本天然气,是华盛顿决定炸毁“北溪”管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重大民用基础设施进行破坏和攻击,是具有恐怖主义性质的恶劣行为,决不能被允许,国际社会对这一点不存在任何争议。爆炸发生后,多国予以公开谴责,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表态说,“北溪”管道受损“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环球时报社评当时就发出呼吁,认为有必要由相关国际机构成立联合调查组,尽快还原事实真相,找出肇事者并让其受到应有惩罚。但不出意料,果然有国家在阻止这样的国际调查,4个多月过去,事情几乎没有进展。现在,赫什的报道至少为国际调查提供了重要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自诩“专业”“独立”的美国主流媒体对赫什的爆料集体选择性失明,或者只是简单报道了美国政府否认的信息。比起它们在“北溪”管道被炸后一致将枪口对向俄罗斯,这样的反常沉默表明,在什么时候该高调,什么时候该低调,美国媒体机构是很“拎得清”的。大量的事实显示,美国在“双标界”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它喜欢也很擅长对别人搞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的那一套,但对它自己犯下的过错甚至罪行,哪怕证据确凿也死不承认,还想方设法嫁祸他人。舆论预计,美国政府大概率会继续这样应对赫什的这次爆料,而它的国际信用又将留下一个破洞。
“北溪”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最后有可能会成为21世纪的一场罗生门。但不意味着就应该放弃对真相的追寻,因为这不仅关乎道义、责任和良知,更关乎人类未来在回溯这段历史时,将为战争与和平写下怎样的注脚,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