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危机证明中国走在了前面”

2024-01-23 559 0
作者: 记者 来源: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月23日报道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1月20日刊发题为《红海危机证明中国走在了前面》的文章,作者是地缘经济战略家帕拉格·康纳。文章摘编如下:

  过去两个月里,也门胡塞武装在战略要地曼德海峡的袭击激增,导致全球主要航运公司暂停苏伊士运河航线长达数周之久。随着美英对也门发动空袭以及局势进一步恶化,更多商船正在改变航线。

  红海危机和俄乌战争所造成的地缘政治冲击推高了物流成本和食品价格,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艰难地试图走出新冠大流行造成的财政困境。

  在严重的信任危机和各种不可预测危机的困扰下,这个世界可以联手采取的、符合全球公共利益的行动只有一个,即打通更多供应路线。解决供应链冲击的办法是建立更多的供应链,更多的(经济)带,更多的道路。

  海上要道存脆弱性

  世界上只有中国在多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而且采取了行动。

  去年10月,中国在北京庆祝“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就像十年前一样,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这一倡议表示不满,认为它的隐秘意图是让中国成为全球贸易网络的中心,从而破坏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但从功能性而言,“一带一路”倡议代表了每个国家为了本国利益都应该去做的事:建立尽可能多的供应通道。这既可以对冲不可预见的供应中断,又可以增强本国的联通性和影响力。

  这种对冲的必要性在2021年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当时大型集装箱货轮“长赐”号在苏伊士运河搁浅,令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几乎陷入停滞。尽管被积压的主要货物在两周内就清除了,但对于全球“准时制采购”的供应链模式来说,这是一次惊险的经历。在这种供应链模式中,制造商和零售商会假定贸易全程顺畅,只保有很低的零部件和商品库存。

  无论是红海的胡塞武装袭击、俄罗斯对黑海的粮食封锁、巴拿马运河的干旱,还是马六甲海峡附近潜在的南中国海冲突,都暴露了这些海上咽喉要道的脆弱性。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区域——北美、欧洲和亚洲——没有理由受制于这些无法控制的偶发事件。

  当然,船只可以选择绕行非洲好望角,但这意味着在通常20到30天的路程基础上多花10到14天。相反,中国和欧洲(互为最大贸易伙伴)选择了一条更明智的道路:到2021年初,中欧班列货运增长迅猛,达到月行千列,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和准时性。

  “一带一路”带来变革

  跨欧亚大陆修建更多的公路和铁路,在印度洋和北冰洋沿岸建设更多的港口,这是为全球货运和大宗商品贸易创造灵活性和开辟替代路线的重要措施。

查看余下4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