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泼斯坦名单,永远烂尾的真相

2024-01-27 1706 0
作者: 杨森 来源: 长安街知事

  (一)

  一段时间以来,爱泼斯坦案这颗重磅炸弹持续搅动着美国政坛以及国际舆论。

  从当下来看,此次部分法庭文件的公开,在舆论场上激起了多种声音。除去那些出自义愤而对美国政商学演界权贵可耻行为的愤慨和谴责外,大多分析都将文件的公开与当下美国政治情势挂钩:

  一些人认为,这个已经审结的司法案件的相关文件在这个时间节点公布,很可能与2024大选年两党之间的政治斗争有关,因为不少文件直接指向一些民主党大佬的不法行为,而在共和党内风头无两的特朗普,在已公布文件中却未有实锤黑料。此外,签署法庭令的普雷斯卡法官本人的共和党保守派背景,更令人浮想联翩。

  而另一些声音则将这批爱泼斯坦案文件的公布与以色列在加沙的不利战局联系起来,认为这是犹太复国主义群体在推动公开涉及前民主党高官的材料,从而向当政的民主党总统拜登施压,以便在中东战事上获得更多来自美国的军事支持。

  (二)

  权贵八卦、情绪表达以及政争分析等多重舆论,使得爱泼斯坦案的面貌变得愈发模糊,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的严肃的国家治理问题却在激烈讨论中被虚化:

  那么,爱泼斯坦案的发生是偶然现象吗?

  除去已经死去的爱泼斯坦,其他参与其中的权贵能否受到应有惩罚?

  美国是否会在制度上进行相应调整以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就目前事态的进展来看,爱泼斯坦案只是一个对某些政治势力而言相对趁手的政治工具。其他涉案权贵们不仅未被追究刑事责任,连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都由爱泼斯坦的遗产所成立的基金承担,整个事件从发生、曝光、处理到余波都未对美国制度体系产生丝毫影响。甚至可以预想,如果存在其他“爱泼斯坦”,今日的一幕大概率会反复重演。

图片

  (三)

  爱泼斯坦案烂尾的根源,在于美国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治理理念方面的内在逻辑。

  大多数政治体系的初始构建都带有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追求。然而美国自建政伊始,其制度的宗旨就并非指向类似实现良好治理这样的价值目标,而是希望构建一个可以有效维护有产者商业利益的组织。

  托克维尔在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中对这一取向有着精到的观察:“美国共和社会,宛如一个为共同开发新大陆的土地和经营兴隆的商业而组织起来的大批发公司。最能振奋美国人的激情是商业激情,而非政治激情。或者不如说,他们把商人的习惯带进了政界。”

  这样的制度构建逻辑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了美国的建政纲领之上:在其宪法序言中,唯一蕴含价值色彩的词汇就是“自由”,而“自由”一词自洛克这个“自由主义之父”起就是在强调对财产的自由追求和保有。

查看余下4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