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全球第二——中国软实力排名上升的背后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近期发布的《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中国的软实力排名从去年的全球第三上升至第二。这一结果引发广泛关注。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排名背后的故事,《环球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品牌金融”公司总裁大卫·海格、国际友好人士和国内学者,听他们讲述中国软实力跃升的深层逻辑。从科技创新到文化传播,从国际合作到可持续发展,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让自己的全球形象不断提升。然而,在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中,中国也遭遇了不少挑战。有学者表示,中国需要继续采取加强对外传播辐射力等措施提升软实力,与外界达到双向奔赴式理解的效果。
“这些成绩并不令人意外”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知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1990年,他在自己所著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创造了“软实力”一词,并于同一年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题为《软实力》的文章。约瑟夫·奈将“一个国家通过吸引或说服而不是胁迫影响他人的能力”定义为“软实力”,认为它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已成为一国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总裁大卫·海格对《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介绍说,该公司之所以推出《全球软实力指数》,是为了帮助各国政府了解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认知度,认识本国的优势以及改进的空间。海格称,自2020年《全球软实力指数》首次发布以来,世界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包括新冠疫情、军事冲突、贸易竞争、全球变暖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不仅重塑了国际社会对各国的看法,也直接影响了各国在软实力指数中的排名。
《全球软实力指数》是“品牌金融”咨询公司发布的一项全面研究,评估联合国193个会员国的全球形象,是全球对国家品牌认知度最全面的调查之一。海格对记者表示,该指数通过三大关键绩效指标、八大软实力支柱及其细分的35项具体指标等,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估体系。上述三大关键绩效指标包括知名度、声誉和影响力。知名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认知度的指标,声誉被用来评估一个国家被如何评价,而影响力则反映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程度。八大软实力支柱进一步细化了评估内容,涵盖商业与贸易、国际关系、教育与科学、文化与遗产、治理能力、媒体与传播等方面。这些支柱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实力,还体现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和治理能力。除此之外,软实力指数调查还衡量了一个国家在吸引投资、贸易、人才和旅游等方面的能力,并计算出综合推荐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