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热、更旱、更多暴雨的未来,脆弱的华北经得起考验吗?
在近日海河流域的特大洪水中,单是北京一地,就有33人死亡,18人失踪。
当公众为北京140年来最强暴雨所震惊时,不少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极端天气未来不再是偶发事件,而是常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IPCC报告作者郑艳表示,这次降雨属于“灰犀牛”,而非“黑天鹅”。“黑天鹅”是不可预见、颠覆性的事件,灰犀牛则是可预测的、长期累积导致的风险事件。
实际上,在过去11年间,京津冀地区已经出现了4次极端降水。而且多项研究表明,在可见的未来,极端降雨会越来越频繁。
在全球变暖影响之下,本就脆弱的华北恐怕将要面临一个更热、更旱、更多暴雨和洪水的未来。
南涝北旱的误区
“近期我国北方多地降雨的强度屡屡打破历史记录,是否能说明今年的气候比较反常?”
这个提问不是出自今年,而是出自 2012 年京津冀特大暴雨之后。
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一点,这并不反常。实际上,华北地区是中国暴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研究员傅慎明解释,华北地区是我国的三大雨区之一,另外两个雨区是华南与长江流域。华北地区的年总降水量比华南和长江流域要低,但就降水强度而言,它的降水强度可以与华南地区比肩。
中科院研究员马柱国告诉《知识分子》,华北是传统的暴雨受灾区。从暴雨的强度来看,华北地区未必超过长江流域,但灾害的强度可能更大。
只是因为华北过去经历了一段时间不短的少雨干旱时期,同时期南方降水又偏多,才使得人们的对北旱南涝的印象更加深入。
据《新民周刊》报道,作为上世纪 80 年代最早一批指出河北缺水的专家,魏智敏在水利系统工作的头十年却几乎每年夏天都是在抗洪中度过的,1954年、1956 年、1963 年、1964年河北连续出现洪水,1963 年,河北省更迎来了全国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使河北局部地区降雨量达到 2050 毫米。
这种情况持续到了 1980 年代。“1980 年成了海河流域历史性的分水岭。河北省从原来的’到处是水,人人怕水’转变为后来的’到处缺水,人人盼水;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魏智敏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总结。
从更大时空范围的变化上看,马柱国团队的研究提到,中国东部的降水分布和太平洋年代际(十年际)涛动(PacificDecadalOscillation,简称PDO)有关,形成我国东部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之间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