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 华北洪灾:天气预报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吗?


  知乎上一条5月份的回答,被网友挖了出来:

  “五运六气”这套中国古人的理论,原本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科学思想,只是被一些水平不高的人搞成了玄学和神秘主义。

  例如,古语有云:“冬行春令夏必旱,春行冬令夏必涝”。而今年三月河南“桃花雪”、四月山西陕西暴雪,气候反常、属于典型的“春行冬令”。古人并没有发达的天文地理和气象学知识,这样的古语大概是基于经验的总结,当然也从整体论角度对自然规律的归纳。

  今年3月27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召开2023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预测会,在综合分析全球冬季以来天气气候特征、主要影响系统以及未来大气海洋陆面等演变趋势基础上,预测“发生北上高影响台风的可能性较常年大”,“多个流域可能出现较重汛情”。

  预计今年夏季(6月至8月)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东北部、华东南部、华南中东部及西南地区南部降水偏多……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珠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暴雨过程多,可能有较重汛情……

  华北和东北已经发生的洪灾,证实了气象局专家的预判,也与五运六气的推算方向大致相同。

  看来,在长期预报上,古人智慧与现代科技各有千秋。但是,长期预报对于灾害应急并没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只能是“未雨绸缪”,服务于为应对可能的洪涝灾害而临时上马的水利工程。

  而作为更长期的举措,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灾害天气发生频度和烈度的加大是一个长期趋势,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像毛泽东时代整治大江大河那样的更系统、更全面的水利工程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1951年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对灾害应急措施有直接意义的,是中期(10天)、短期(3天)以及短时临近预报。

  在短临预报方面,现代科技加持的天气预报在准确性方面,相比古人智慧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哪怕我国在汉代就发明了相风旗、相风旌等测风仪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发明了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并利用天平式土炭和羽炭测温计来测量空气温度;古人也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这样的经验总结——这些手段在气象发生的具体地点、时间以及数值等方面,相比现代意义的天气预报,准确性比较差。

  中国邮政1958年发行了一套《气象》特种邮票,中国古代的“相风铜乌”被放在首位

  随着西方科技革命的爆发,我国气象学水平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中国本土现代意义上的气象预报开始于法国殖民者1872年在上海徐家汇建立的观象台,但列强在中国设立的气象机构,是以搜集气象情报,为侵略中国而服务。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