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布什叶率了,马克思主义怎么看?
相传在古九州,有一位姓统的古人,他一直觊觎邻居家的一口大钟。
这天邻居家失火了,他跑去一看,呀,这口大钟就躺在废墟中,金光闪闪的!于是他抄起一把大铁锤就要把它砸碎了拿回家,结果呢,黄钟大吕,响彻四方。
统某人一看,这不行啊,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心想这下大家都听不见了吧?
哈哈哈哈哈。
结果别人很快跑过来,把他抓起来了。
今天,这口钟有个名字,叫什叶率。
一
本来呢,什叶率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计算起来也不复杂。
我们首先搞清楚什么叫“什叶”,这就是一种状态——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下,你很想去上班,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就是什叶。
也就是说,你不是自愿在家闲着,而是很努力地去找工作。
但是,找不到,或者说找不到你觉得报酬合理的工作。
相反,还有一种状态,那就是你自己根本不想去上班,根本没有去找工作,这时候,就不能叫什叶。
所以,统计什叶率,最重要的一条秘诀,就是区分自愿什叶和非自愿什叶。
在一国的劳动人口中,非自愿什叶人口与总劳动人口的比,就是什叶率。就这么简单。
二
但统先生觉得这个什叶率统计很麻烦,理由是:一个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是否应该纳入统计口径呢?这得研究。
你别说,关于这个问题,西经这个时候还真能派上用场。
西经把非自愿性什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叫摩擦性什叶。找工作过程中的什叶,就属于典型的摩擦性什叶。这当然应该纳入什叶范畴,因为你在找工作,这就说明你真的在非自愿地什叶,因为具有你所期待的工资水平的工作岗位,它现在不接受你。
第二叫周期性什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这种什叶人口称之为“产业后备军”,也就是经济形势好了他就有工作,不好了就失去工作。
第三叫结构性什叶。也就是由于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导致的什叶。这就好像我们经常说的“天坑专业”,还有比如中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外语专业,但实际上现在很大一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没有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这就表明这个专业是结构性失衡的。
二十年前,北外在我们那里的录取分数线在文科前五,现在大概在30。
时代变化快啊。
还有外交学院,也不知道到底多少人真的去做外交了。
三
那现在问题很清楚了,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的什叶,当然应该纳入什叶率统计。
而九州这两年的什叶率,已经高到让统先生干脆把耳朵捂起来了。
那,这个什叶率为啥这么高呢?还有什么工作岗位是好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