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凌: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法论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部分藏品。新华社发
用中国新闻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
运用鲜活的中国新闻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走深走实,是新闻院校的重要工作。不忘初心,赓续红色传统,开时代新篇。此次刊发的稿件管窥教育一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生动实践。《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法论》一文,探讨了复旦大学以陈望道先生的“好学力行”为指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开展调查研究的红色传统、中国道路与当代方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红色基因,该院老系主任陈望道先生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抗日战争时期,迁至重庆的“复旦新闻馆”有“夏坝上的延安”之誉;解放战争时期,学生中有多位“红岩烈士”。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复旦大学新闻系持续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课程。1980年,新闻系在培养方案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与“调查研究”相联系,“要求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较广泛的基础知识,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经过多年努力,坚持“一马当先”,搭建课程矩阵,形成了史论结合、学行结合、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调查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论,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过硬的科学方法。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上讲授调查研究,既要在历史层面回溯,也要在理论层面深掘,还需在实践层面指引。
调查研究的红色传统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调查研究相携而行,有着丰富的实践积淀和理论发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选择了三方面的案例。
一是有关恩格斯的调查研究案例。18岁的恩格斯在《德意志电讯》上发表社会调查报告《伍珀河谷来信》,综合运用了实地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和个案研究法,非常具有说服力。几年后,通过21个月的详尽调查,恩格斯走访了伦敦、曼彻斯特、利兹等十几个城市和乡镇,遍访工人居住区,1845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研究的开山之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并骄傲地说:“这本书里所叙述的,都是我看到、听到和读到的。”
二是有关马克思的调查研究案例。1866年,马克思号召国际工人协会的全体工人参与到工人阶级情况的收集和统计材料工作中,并编制了《普遍的劳动统计大纲》问卷调查表。1880年,马克思设计了《工人调查表》,包括4大类目99个问题,在法国工人中发放了25000份,无论是其丰富的内容,还是严谨的结构,至今仍是社会调查研究表格的范本。
看看近年来的复旦?嘿嘿。
看看近年来的复旦?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