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主体逻辑:幽灵学用语及其相互关系


  【作者按】唯物原则仅仅肯定“肉身”,并且将意识视为物质性的,在坚持物质标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不免落入“主观意识(以因果链条)支配个人肉体”的拜物教窠臼。这和卢卡奇命题——以劳动的目的设定论支配、调节物质身体,格格不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行动标准是“主体”,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史观设定了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升的路径:主体逻辑,设定了幽灵学(物质生产的主体论)与现象学(生产要素的经济论)的路线斗争。然则,唯物史观具有四重标准:物质标准、实践标准、主体标准(矛盾标准)、历史标准。前两重标准设定客观批判、主观批判,前三重标准设定社会客观批判、社会主观批判,历史标准是最高意义的标准,其工作统一唯物、唯实践、唯主体(即存在者)、唯矛盾。马克思主义主体逻辑唯“生产”、唯“劳动”、唯“规律”、唯“批判”,因而具象了马克思主义范畴,把人类有关于自身“历史身体”的科学认知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自然科学成就了唯物主义,一句话,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促成唯物主义工作统一,这就是“究天人之际”。没有比恩格斯的话更能清楚地概括唯物主义的工作性质了:“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因此,问题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30]【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第22页。

  看来,恩格斯比中国人更了解“天人合一”(本质上体现二重性总体思维结构)的实践内涵。在这个基础上,列宁发挥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正如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它而存在的自然界即发展着的物质那样,人的社会认识(即哲学、宗教、政治等等的不同观点和学说)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设施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从这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31]【注:《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335页。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