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到马克思主义中寻找破解经济困境问题的处方没错
刚刚,读到了《从官方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看教条马哲们对马恩的圣经化》(今日头条:首发2023-07-06 12:25·酒叔杂谈)一文。
文章谈到:
“曾经有一句话: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除了教徒们,视圣经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以外,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的马克思,怎么会认同有“放之四海的普遍真理”呢?
但是中国却有那么一批年迈的马哲教授和退休政治工作者,例如:吴名、钱昌明、紫虬、屈炳祥、赵磊、王常胜等人
他们就把马克思的一些论断视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对此,我想说说我的不同意见。
一,马克思主义本就是劳动者的圣经
看到这里,我不禁笑了。马克思主义本就是劳动者的圣经。在《资本论》面世的时候,社会主义者都认为《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作者所指的“吴名、钱昌明、紫虬、屈炳祥、赵磊、王常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视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没毛病啊。如果这些马哲教授和退休政治工作者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劳动者利益的代言人上,那他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当作圣经来对待,是完全正常的事情。
既然官方都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那民间学者们认真精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运用于当前实践,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少了”两个主体“
作者认为“官方政策选择是明确的,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但到底怎样才能国富民强、怎样才能长治久安呢?
在政策的选择上,官方是非常明确的: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全球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引进外资等等都是官方的常用语言!”
在作者这个说法里,怎么“两个毫不动摇”就变成了两个:“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引进外资”,这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被剔除了?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按劳分配主体怎么就没有了呢?离开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个主体,还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是什么?
作者认为: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是:
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释放了所有的生产力
→资本主义生产力/经济高度发达
→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能解决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其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诞生,适当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一个意思
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这个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