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资本论》与主体逻辑
《资本论》与主体逻辑:思维学纲要与方法论线索
【提要】人们迷惑于《资本论》所提供的“知识”,是因其偏执了“知识的线索”,又在于试图寻找语言逻辑背后的规定。然则,说《资本论》是像蝙蝠一样的语言,不过是指示四种线索的工作合一性:一曰史书工作线索,二曰思维学线索,三曰逻辑(学)线索,四曰知识(论)线索。简言之,这是理解《资本论》结构的基础,是批判的基础,也是指导新时代理论建构的基础。为此,以下予以述要,澄明《资本论》的方法论内涵逻辑和意义。
一、史书工作线索
逻辑何以可能?循着体用合一历史之道,把握内容、形式之统一。马克思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各种发展形式,探寻形式的内在联系。简言之,“马克思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世界观代替和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从黑格尔逻辑学中把包含在其中的那个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解脱出来,使辩证法摆脱了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成为唯一正确的思维发展形式。”在方法论上,此是强调“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高度统一。用中华文化用语予以表述,即探究历史有机体的“母子关系”规定(联系的观点)和“父子关系”规定(发展的观点),是于中国语境对“马学为体”的创造性转化与“以中解西”的创造性表达的工作寻求也。然则,创设12部史讲述《资本论》,乃是“于经济领域内行贯通之法也。”又可以说,“其铺设的理论架构是‘大象无形’的,方法论线索则至为明确——转化史I、转化史II、资本生产史、运动史I、运动史II、资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资本积累史、范畴史I、范畴史II、资本认识史12部白描之历史路径鲜明而层叠渐进,传神刻画了商品经济形态的各个历史发展侧面(这同时是对‘经济形态个性特征’工作逻辑之艺术总写)。”进一步,“显然,这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认识论)同样作为‘方法论的工作规定’来看待了。”
对《资本论》而言,思维的抽象必须以现实的历史发展为基础。然则,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域内的辩证法工作规定,列宁指示“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们不必要是三个词”,“从统一性来说,‘它们是同一个东西’。这里的‘同一个东西’应该指的是‘理论思维科学’工作规定。”因此总体上看,“12部史”是对规律与范畴的方法(规定)的高度统一:《资本论》的理论部分是“范畴的实践史”,历史部分是“范畴的理论史”;经济范畴是现实关系的抽象,又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所谓“通史”和“断代史”范畴意义内的统一。然则,从历史和知识(这一层次的知识规定是“历史理论”)的直接对接看,《资本论》表现为“剩余价值范畴的实践史”和“剩余价值范畴的理论史”的有机统一。扼要而言,此为史书工作线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