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逻辑:《资本论》中国化学理考


  【作者按】这是一篇旧作,重新贴出来,是因为有人突然觉得“《资本论》中国化”的提法很“荒唐”。有一种肤浅和荒唐的认识:《资本论》是外国人用外文写成的,把《资本论》中国化,只须把它翻译成汉语,不就成了,用得着去作为一个专题来讨论吗?又则,如果是要把《资本论》中包含的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用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那应该叫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为用马克思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毛泽东等人早就这样提倡,而且早这么做了,毛泽东思想不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吗?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这样更恰当吧,怎么能说“《资本论》中国化”呢?关于“《资本论》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深化和进一步理论发展,本文已作充分阐述,这里不赘论。本文发表后,丁堡骏教授恰当指出:《资本论》中国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针对《资本论》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而论。这个阐述显然和国内有些学者把《资本论》中剩余价值学说中国化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也与那些主张把西方经济学中国化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们认为,丁堡骏教授是高度强调了《资本论》中国化的方法论原则及其当代价值。(参阅《论〈资本论〉俄国化和中国化——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一文)在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可以讲,“《资本论》中国化”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守正创新意义的发展,休戚与共,是正确看待《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乃至《资本论》和中国经济思想)相互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不可忽略。然则本文倡导的“中国化”的学理探究思路,仍然值得重视。而就《资本论》“中国化”学理而论,可以讲,它自从来到中国的那一天起,就一直面临中国化运用,面临和中国历史、思维与原创思想的再结合问题。如以天人合一思想把握《资本论》思想,实现中国领域乃至世界领域内的“资本论+”的广泛性应用研究,等等。这是一次“伟大相遇”,是伟大的应用,亦是伟大的再创造。而不理解《资本论》“中国化”,委实是因为忽略了方法论原理和世界观讨论的结合,没有认识到“中国为体,《资本论》为用”和“《资本论》为体,中国为用”根本是一个双向结合的过程,所以,“归根结底,中国知识分子要走出尴尬境地,正确书写自己的近现代历史,重在把书写人类整史的任务摆放在首位,后者的工作条件又以书写中华民族整史的任务居先。”(参阅《论中华所有制问题——〈资本论〉中国化与中国化《资本论》关系域内的讨论》一文)确实,方法论争论往往是理论构建主张表述不同的缩影。中国《资本论》研究自身意义的“理论期望”是中国经济学,然则必须“以中解西”,坚持以中国本位和立足中国历史实际解决《资本论》提出的问题,并寻找《资本论》的“中国根”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中国根据和实质内容。简单移植《资本论》范畴,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论述,并且是按照字面的意义,肯定是不适当的;《资本论》中国化的目标指向一定是“中国化的《资本论》”,是世界“化”《资本论》和中国“化”《资本论》的意义合流(在这当中,一定包含有中华经典和《资本论》的学术对话)。因此,《资本论》研究不仅仅“理论务虚”,更要“理论务实”,要在新时代际遇中适时提出中国经济学自己的原创学术,丰富发展“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中国化”就是立足中华历史和文化原理的“时代化”的语义,就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学术努力,是中国学术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识物。

查看余下9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