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主体逻辑与资本现象学批判
资本现象学:基于主体逻辑的批判线索
【作者按】概要而言:(1)斯密的历史现象学研究,基础是劳动分工的劳动价值论,其引发要素论的“肉身主义”;(2)李嘉图资产阶级生理学的研究,基础是科学抽象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沿着这个路径,发展并整理了资产阶级范畴的“抽象力”。马克思具有决定意义的研究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纲领慢慢转移为以历史领域为工作本位的劳动过程文明规划,克服斯密和李嘉图的阶级视野不足性,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地基设定为“以劳动过程文明规划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主体逻辑在经济的社会形态中沦为“幽灵”。于是依照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应从中发掘“革命幽灵学”,是为立足主体逻辑的理论史批判线索的梳理。由此确立“幽灵学”与“现象学”的路线斗争。
一、理论现象学
——按照主体逻辑的线索批判要求,资本现象学的第一阶段是“本质现象学”性质考辨。
现象学是资产阶级对“理论”的狡辩。可是,这一理论狡辩在其一开始并不为斯密本人所认可。由于根植劳动价值论探究交换问题,又迫使人们要承认:“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哲学历史观的逻辑层面上,就是第一次在现代社会经济过程中确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客观规律。”[19]55【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三版)[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斯密不自觉地把本质同自己的现象形式对立了起来,这导致:“斯密本人非常天真地活动于不断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探索各种经济范畴的内在联系,或者说,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隐蔽结构。另一方面,他又把在竞争现象中表面上所表现的那种联系,也就是在非科学的观察者眼中,同样在那些被实际卷入资产阶级生产过程并同这一过程有实际利害关系的人们眼中所表现的那种联系,与上述内在联系并列地提出来。”[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2.】
斯密的“交换劳动价值论”和黑格尔的“精神劳动价值论”其实具有根本相同的形态,即是说:“黑格尔把诸个人生产商品的劳动当作劳动的现实化,斯密把雇佣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商品的体制当作是自然的自由的体制,把雇佣劳动当作了自然的劳动。前者与后者在形态上是相同的,斯密的经济学和以此为基础(在此范围内)的黑格尔的哲学都是站在伪自然主义、无历史的立场上。”而与此同时,“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对劳动的理解,所谓‘在抽象的内部’或者‘在异化的内部’就是指黑格尔的劳动是被商品交换所规定的观念式抽象的劳动,这个劳动规定了劳动本身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异化式的结合。黑格尔的‘理念’无非是进行这一观念活动的人的价值意识,黑格尔所看到的诸个人的‘现实态’正是这样的商品世界。”[21]【内田弘. 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M]. 王青,等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21-422.】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