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 | 钟雪萍:“女性”为何不待见“妇女”

2024-03-08 2013 0
作者: 钟雪萍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伴随着“女神”“女王”等称谓的新鲜出炉,“妇女”一词正与我们渐行渐远。在一些人看来,用“妇女”形容一名女性似乎暗含了对这名女性的诋毁与中伤。相较于“女性”,“妇女”甚至会招致许多女性主义者的不满。那么,曾经预示着荣光的、能顶“半边天”的“妇女”一词,缘何在当下频频遇冷呢?

  今日,食物君特别推出钟雪萍老师2022年11月30日在杜克大学“女性主义理论与帝国主义”会议上的发言。钟老师从阶级视角对“妇女”的起源与衰落,“女性”的崛起与回归进行了解释。钟老师认为,称谓的变迁有其政治语境和历史意义。“妇女”一词的运用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息息相关,因此,对其阶级与性别意涵的判断不应脱离中国革命的性质。而作为后革命时代的必然结果,“女性”的回归背后则隐喻着去政治化的文化转向。

  作者|钟雪萍(塔夫茨大学国际文学与文化研究系)

  译者 | 王斐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责编|东格 侯Q

  后台编辑|童话

  图片来源:360网图

  在过去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尤其自90年代初“性别”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多数为女性,但也有男性学者)一直在直接或间接地讨论,应该如何理解西方女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在中国参加的不少与此有关的会议、工作坊和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总有这方面的讨论,其中不乏激辩。

  比如,2010年在北京举行的题为“社会主义妇女解放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讨论会、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妇女研究论丛》杂志联合举办的“革命与妇女解放”研讨会、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妇女解放:文化想象与社会实践”会议,以及2019年夏天,十多位学者(包括若干男性)就美国女性主义中国历史学者白露(Tani Barlow)的著作《中国女性主义中的妇女问题》(2004),在上海师范大学进行讨论交流,对“妇女”(woman/women)这一概念(我下文会讨论这个术语)以及其他相关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1]疫情期间,继续参与了一些网络会议。在那些会议上,讨论和争论仍在继续。


 《妇女研究论丛》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

 汤尼•白露著,沈齐齐译《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中文版,2012| 图片来源:百度网图

  就像其他众多西方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一样,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经由各种活跃的学术交流,中国译介了不少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主要论述。与此同时,这些理论和论述在中国也遭遇质疑,而且大都来自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颇为了解的学者。

查看余下9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