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玉米加速产业化,十年争论要有答案了吗?

2024-03-21
作者: 澜瑟 来源: 智谷趋势

     【红歌会网编者按】继去年末首批51个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并迅速颁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后,第二批30个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也在近日通过初审。转基因问题再次引发关注。红歌会网特转载年初的评论文章,期望引起广大网友对目前转基因产业化“狂飙突进”的事态进行思考。并不代表红歌会网同意文中所有观点。


  2024年,转基因大豆玉米向我们的餐桌又前进了一步。(>>>转基因商业化急不可耐!转基因玉米、大豆短期连续通过审定)

  可能很多人直觉上认为,我们早已被转基因食品包围。实际上,转基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非常有限,也就只有棉花和番木瓜。

  当然,如果算上间接接触,如吃转基因大豆、玉米长大的猪,用转基因大豆榨的油,那原则上我们是避无可避的。

  在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提问“转基因大豆玉米种植是否已开放”的问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2023年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试点范围已经扩大至5个省区20个县,包括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并在甘肃安排制种。

  同时,潘文博还介绍到,近期农业农村部审定通过了部分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并向26家企业发放了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翻译一下,就是还没完全开放,但已经在推进了。

  种种信号都在表明,国家推进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的步伐有所提速。

  2009年,原农业部发放了三个水稻、玉米转基因育种安全证书,但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产业化进程陷入10年停滞。

  直到2019年,农业农村部再次开始颁发转基因大豆、玉米的安全证书,此后每年以2、3次的频率颁发。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并开启产业化试点。

  而在2023年,国家直接按下加速键,并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为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敲下一记重音。

  为什么如此坚定推进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普通人离转基因食品还有多远?
 

  
 

  其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比我们想象中迅猛得多。

  且不说在灰色地带,最近几年转基因玉米违规种植的事情屡屡被媒体曝光。

  来源:科技日报

  阳光下的,拿到合法“身份证”的转基因玉米、大豆,种植范围也越来越大了。

  咱们可以先看看1月18日公布的最新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不少品种的有效区域都从局部扩展到全国范围,还有一些新的申报单位获得了首次发放,并且有效区域也是全国范围。

  而在此前的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这种趋势也同样很明显:像大北农旗下的耐除草剂玉米DBN9858首次获得安全证书时,有效区域仅为北方春玉米区;到当年第二次公布批准清单时,有效区域就进一步扩大至黄淮海夏玉米区、南方玉米区、西南玉米区、西北玉米区。

  还有咱们之前提到的26家企业获得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其实就发生在一个月前,也就是2023年12月底。

  而且这比获得安全证书还要重磅,因为这是种子企业面向市场销售转基因种子的差不多最后一道政策关卡。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转基因品种在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后,通过品种审定获得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就可以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

  另外,浙江大学转基因玉米研发团队负责人沈志成还在采访中提到,商业化一旦放开,一般来说,会有3~4年的推广期,预计5~6年以后,转基因玉米的市场占有率就能达到90%以上,这也是国际上的经验。

  类似的预测还有中信证券研报,他们认为我国转基因玉米渗透率提升速度将明显快于海外,预计转基因放开五年后(即2028年),我国转基因玉米渗透率将达到90%。

  为什么转基因大豆、玉米的扩散速度如此之快?

  农民种植作物是为了逐利,食品工程博士崔凯在一次演讲中就提到,转基因大豆成本低、产量高,抗病能力强,这就是品种的优势:

  对此我曾经做过调查:被违规种植的是一种抗虫玉米,通过减少虫害,使产量增加10%~20%,同时减少农药成本和人工成本,每公顷玉米可以让农民增收2000元。不要小瞧2000元,对于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0元的农民,2000元不是个小数字。

  今天,很多朋友都没有体验过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也不了解我国有1/3的农民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农药中毒。今天我国还有6亿农民,他们很不容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所以,一旦障碍扫除,转基因玉米大豆在中国大地上将势如破竹。

  不过也要注意,据沈志成介绍,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发展路线,是从非食用到间接食用再到食用,即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最后才是食用作物。目前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主要用于饲料和加工原料,正处于路线的第二阶段。

  也就是说,目前转基因玉米大豆即使产业化,也不是以原貌出现在超市里,而是以植物油或肉蛋奶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

  但毋庸置疑的是,转基因大豆玉米商业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迟早会出现在超市里,甚至是我们的餐桌上。
 

  
 

  舆论场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反对声还是大于支持声的(在美国也是如此),但不可否认,推进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确实存在客观需要。

  国家一直强调粮食安全,并死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有14亿人口,世界第一,但人多地少。

  随着物质生活改善,我们不仅要求“吃饱”,还要“吃好”,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肉、蛋、奶的补充。而一直以来,我国生产肉、蛋、奶所需的大豆、玉米极大依赖进口,直到2023年都是如此。

  2023年,我国进口大豆量为9941万吨,比上年增长11.4%,占全部粮食进口量的6成以上。对了,大部分都是转基因大豆。

  如果这些大豆要我们自己来生产,将是8亿亩以上耕地的产量。注意,截至2022年底,我们国家的耕地面积是19.14亿亩。

  而2019年中美贸易战,更是让整个中国对于大豆玉米的大量进口更加敏感,毕竟咱们国家大豆玉米的主要进口国是美国、巴西,占我国进口大豆的90%左右,进口玉米的67%左右。

  怎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恐怕只有自产自研减少依赖这条路可走。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恰恰是农业农村部开始颁发有关转基因大豆、玉米的安全证书的时间。

  不过,也有支持转基因的人认为贸易战只是一个契机,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势在必行。毕竟早在2009年,转基因玉米就已经获得过安全证书,而且还有转基因大豆品种在获得国内批准前,就在转基因大豆市场成熟的阿根廷获得正式种植许可。

  对于支持者来说,现在的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其实是在为推进转基因产业化打前锋,证明转基因食品不仅安全还好处多多。

  在支持者看来,除了能保障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转基因产业化还蕴藏着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试点种植中,转基因玉米大豆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表现突出,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可增产5.6%~11.6%。

  而根据北京大学黄季焜教授几年前的测算(当时预估转基因玉米顺利产业化),以抗虫转基因玉米增产11%~13%来计,按一般年份算,抗虫转基因玉米可在2025年(即模拟已经大面积推广种植)让GPD增加534亿元;直接拉动GDP 0.05%,虫害严重年份则增加更多;与此同时,转基因玉米可减少农药使用量52%。

  总之,“转基因”不仅不被看作一项可用可不用的技术,还被纳入农业的系统性升级轨道里,作为一项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策略。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曾向记者介绍道,农作物育种经历了自然选择、杂交育种、生物育种,当前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是育种领域的革命性技术,是必须抢占的新领域新赛道。


  三
 

  转基因在支持者来看是天使,但在反对者看来就是魔鬼了,毕竟它与每个要吃饭的人息息相关。

  最被质疑的,是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当前,流传最广的当属“转基因影响三代”“转基因食品会致癌”“转基因引起不孕不育”这些传闻,还有一些反对转基因的网络文章也曾得到热传。

  官方则主打一个辟谣,比如农业农村部不时就在官网发辟谣信息,澄清转基因食品、饲料和普通产品具有同等安全性,不会导致人或动物不孕不育。

  来源:农业农村部

  对于反对者来说,转基因的安全问题还需要更多时间和事实验证,就像近视矫正术一样,但没有人想让自己沦为试验品。

  除了安全问题,还有不少反对转基因的矛头指向了程序和伦理问题。

  2012年,湖南发生了“黄金大米事件”,起因是汤光文等人在没有经过严格伦理审查、也没有明确告知家长的情况下,将转基因大米混入当地一所小学的午餐中来做试验,这再次引起了民众对转基因的广泛质疑和对科学家的不信任。

  崔永元这位反转基因先锋就曾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卢大儒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激辩,流传到网上的视频仅“爱奇艺”一家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就达到22300多次。

  将关于转基因的争论推向了白热化的还有崔永元自费去美国拍摄的转基因调查纪录片,他试图用大量案例说明转基因食品的危险性,但却被质疑在科学上不够严谨。

  随着争议变大,崔永元从质疑转基因的科学性,转向质疑转基因安全评价等方面的监管问题,将焦点对准转基因滥种问题。

  他表示,自己并不反对转基因研究,而强调“加强管理,是因为转基因食品有基因漂移、基因扩散、基因污染的风险,为了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一定要加强管理”,还要“加强科普,就是要告诉大家正确的知识,正确的知识就是多样化的声音”。

  更有平台组织起了转基因辩论会,场面都相当激烈:

  比如2013年腾讯组织的“公众为什么不接受转基因”的研讨会,据说当天会场正反方激烈争辩,场面一度几近失控;还有2015年中华世纪坛举办的转基因辩论,以听众和工作人员的肢体冲突告终。

  如此广泛和持久的争吵不可能不影响到转基因产业化进程,甚至被按下了暂停键。

  “转基因技术是人类科技史上应用发展最快的技术”,在这项迅猛发展的新技术面前,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无论是从商业,还是从科技,抑或是伦理角度考量,都是正常的。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转基因也都有自己的答案。

  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左右科学,其实我们最卑微的恳求,只是希望信息透明一些,转基因标识清晰一些,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品之间,能有得选,而不是被迫接受。

  参考资料:

  1. 界面新闻:转基因玉米大豆加速产业化,这些公司获得新的入场券

  2. 界面新闻: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多家上市公司受益

  3. 知识分子:中国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终获批,二十年拉锯得失几何?

      本文原载智库趋势,原载时间:2
024-02-0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