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局势,到达了临界点
近期有两则重磅消息,一是3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决议,要求斋月期间加沙立即实行停火。这是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安理会通过的第一份停火的决议。
安理会15个成员国14票赞成,美国第一次投了弃权票,就在同一天,懂王表态“你正在失去世界上许多的支持,你必须做个了结,你必须实现和平”,这意味着经过半年的鏖战,巴以局势的临界点已经到了。
本文信息量极大,车速较快,请系好安全带。
一、家丁化的以色列军队
在“阿克萨洪水”行动后,哪怕是对哈马斯最乐观的人,也不认为它能支撑多久,最好的结局不过是通过悲壮的抵抗引发世界关注,阻止以色列和沙特的建交。
但是当IDF正式进入加沙后,表现却出乎意料的差。打了半年,不仅无法控制加沙北部,甚至连拜特哈农,这个最靠近封锁墙的地方,都拿不下。
南部和中部的战果也很有限,控制的区域不大,真正有作用的是在中部到海边的地带修了一条简易公路,或许可以把加沙南北一刀两断,这是哈马斯真正的难题。
IDF的伤亡之大也是出乎外界意料的,光是“批准阵亡”的校尉级军官就超过150人,按1:10的官兵比计算,总死亡人数有1500人了,更别说还有许多没批准死亡的。
有必要说明,IDF公布的伤亡数据只是加沙方向的,北线和真主党的作战烈度也不小,但是IDF仅在开战前两天,公布过一名副旅长阵亡,后续再不公布北线的伤亡。
对于IDF表现差劲的问题,外界有许多说法,包括但不限于:基布兹瓦解导致战斗力下降说、腐败说、指挥混乱说,月薪两千新谢克尔说等等。
这些说法倒也没错,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资源不足。
以色列总人口不到960万,除去200万阿拉伯人,120万不工作只领福利的哈瑞迪人,只有不到650万的有效人口。一般来说,现代军队占人口的比例不应超过0.5%,最极端的情况也不应超过1%。
IDF在动员前的编制有17万,远超1%,动员后达到40万以上,导致资源严重不足,每个士兵只能分到很少的资源,结果就是连基本的战术素养都不具备。
12月,也就是首次临时停火后,以色列国内的电视台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一名战地记者跟着IDF执行任务的纪录片,原本这部片子的目的是批判哈马斯,实际上无意中暴露了大量IDF的问题。
记者跟随的是IDF第84“吉瓦蒂”旅的侦察营下面的一个排,侦察营理论上是精锐,但在这里,却让人有些绷不住,这个排夜晚必须挤在一起,几十个人挤在楼内的小空间里,丝毫没有分散部署。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