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欧美的营商环境也养不了巨婴
这段时间以来“营商环境”这个词频繁出现于国内各种舆论中,优化营商环境也是当前国内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不过就像是互联网上大多数经常讨论的词语一样,它虽然有个大致的讨论范围,但很多时候常见的却是偏离原意的外延。一个本来讨论企业经营大环境的问题,在具体讨论的时候,往往就成为了某种立场站队,甚至是互相攻击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和热搜谈论营商环境问题,但是仔细一看来龙去脉,内容往往显得相当莫名其妙。如果只是因为各个行业对政策看法不一致也就罢了,官方一直是在努力改善营商环境的,大家自然也有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荒诞的表演,正常的维护消费者与劳动者权利的行为,或是出台一些类似的条例,就被认为影响了企业经营,是什么左翼思潮回潮。
就连网民对某些公司的行为有些出于人之常情的抱怨,我们都能看到某些不知道拿了谁家钱的专家,在那里高喊什么“警惕民粹主义,维护营商环境”,平时不希望官方来管,遇到这种时候,却希望官方把别人的嘴都闭上,太过于可笑了。
至于在营商环境问题上面,就和其他某些问题一转国外一样,就更抽象了。说国外营商环境更好倒不是什么问题,毕竟此事没有绝对的标准,只不过思考自己能否适应这个“更好”的人就不是很多了,还有些人把正常的维护国家安全的行为,说成是排外,影响外商信心,这样的理解实在是过于可笑了。
营商环境与市场经济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攻击谁,我们还是要回到基础的定义问题上,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得弄清楚基本定义,营商环境是什么?虽然我们不可能像是定义哲学名词那么准确的确定,不过弄清楚大体的概念还是不困难的。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的说法,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通俗来说,就是市场相关的各种制度问题。
而从这个角度来说,部分企业与专家抱怨营商环境,是抱有一种相当自由主义的信念,认为各种管理的制度,都是他们经营的阻碍,自己经营之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来源于此。那么只要管得越少,他们就会越好。
然而,这套常见的逻辑,背后却是自相矛盾的。理由并不复杂,既然如此相信自由市场包治百病这套理论,那就应该很明白,市场之中的很多因素,并不是政策可以左右的,而是市场博弈之后的结果。所以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体制机制,本就是对市场的不信任。
这是有原因的,很多时候,人并不擅长把复杂的经营问题进行归因,比如说市场整体周期对感受的影响是巨大的,政策很难改变这一点,即使有各种逆周期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想要改变市场整体周期也是几乎不可能的。而这个时候,经营者和专家会很容易把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归结于营商环境的影响,毕竟承认自己的企业在周期压力下缺乏竞争力实在是太过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