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批“黑神话”引争议,“玩”是致命毒药还是文化想象?

2024-09-01 708 0
作者: 杨骏骁 来源: 探索与争鸣

   
编者按  近期,《黑神话:悟空》热度不减,在各类社交平台的受关注度和讨论度居高不下。除了赞扬其打开了中国游戏新的大门,是中国文化出海的一次有益尝试,对该游戏也有不少批评与指摘的声音。8月28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在直播间对黑神话进行了评价,称“悟空很火啊,都反映了民族的悲哀。这么多人都躺平了,无所事事去关注游戏。我再讲一遍,没有什么好游戏、坏游戏,一切游戏都是坏游戏”。
         此言论一出,引发广泛争议,部分观点认为,这明显代表了部分上一辈人的观点,而且在一些家长群体很有市场。但这种观点没有看到游戏的进步以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也有观点指出,当下的游戏已经不仅仅是游戏,更承载着文化、艺术等、科技等要素,应该辩证理性地看待。
         事实上,公众对游戏或者更广义意义上“玩”的态度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尤其体现在新老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中。例如,从事游戏行业、写网络小说被部分家长批评为“不务正业”,而许多年轻人认为这是兴趣与职业的结合,是一个很“酷”的选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游戏或者说“玩”的本质?“玩”是致命毒药还是超克现实的文化想象力?这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讨论的话题,本公众号特推出此文,供读者思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公众号立场。

  “嬉戏性”:中国当代文化想象力的转变

  杨骏骁|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非常勤讲师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5期

  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实对立性”的文化逻辑

  在中国,作为一种观念的“现实”在近20年获得了某种绝对性的地位。王晓明认为,政治、文化等系统全都以经济系统为中心组织起来,由此产生的“城市式居家”作为支配性的生活系统,规制着人们的文化想象力。生活系统对想象力的压制导致了“现实太强大以至无法改变”这种规避“大器化”的思考,“小器化”心性变得广泛且深度渗透于生活。“城市式居家”作为一种绝对性的目标和生活构成了人们对现实的想象,它不断告诉我们:“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生活方式,你只能安住于其中。”这种对改变现实的绝望意识或曰文化想象力,正在中国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代表“80后”世代的作家郝景芳在“自传体”小说《生于一九八四》中所描写的,正是由这种“城市式居家”及其生产的现实所构成的反乌托邦世界。例如,在关于学校生活场景的描述里,作者精致地描写了本应向多种可能性开放的青春时代,如何变成可能性的“屠杀场”,以及由此而来的绝望。这也象征着“80后”所面临的苦境。

查看余下9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