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难题之一
个人感觉,现在舆论界撕裂较大。看官媒内容,形势还是一片大好,除了生育率之外的各项指标稳步增长。在网络上,不少声音认为现状不是很乐观,很多行业现在都不容易,钱难赚;不少人很丧。这种差异形成的根源颇为复杂。这段时间翻看汉朝历史时,颇有所感。
我把关于大将军卫青所产生的思索写下了,大家共同探讨。
从现代视角看,作为大汉帝国巅峰时期的帝国双璧之一,卫青人品正直有担当。他的人生非常传奇,以马奴身份开局,一步一步往上走,最终走上了人生巅峰。
论军事才华,卫青堪称顶级名将。更为难得的是,卫青的所有战功都来自对外战争。
在卫青崛起之前,汉帝国对匈奴和亲纳贡,虽有韬光养晦、修生养息的战略需要,但日子过得也挺憋屈。
在卫青死去之后,汉帝国对匈奴的战争,又变得非常艰难,经常遭遇大败。
正是卫青成就了汉武帝时期的辉煌。汉武帝时代又是整个汉帝国的巅峰,汉帝国的巅峰又是整个农耕文明的巅峰。可以说卫青就是农耕文明巅峰时期的明珠。
简而言之,卫青的人品、才华、战绩都非常值得称赞。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卫青的争议非常大。先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卫青和霍去病的评价很情绪化。
这里先说一下,我个人钦佩卫青,也很钦佩司马迁。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顶级巨星。司马迁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开创了“平面史观”,奠定了整个史学叙事的基础。
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的逻辑,每一个文明周期走向巅峰的标志之一,便是史观的形成。
奴隶文明周期成熟的标志,是宗教史观的形成。大家可以参考各种宗教典籍。
农耕文明周期成熟的标志,便是平面史观的形成。这是司马迁的主要功绩,后来的二十四史都是按照司马迁的路在前进。
在工业文明周期内,宗教史观与平面史观都暴露出了很多缺陷。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在现阶段难题之一,就是需要一种更加符合工业文明体系的新史观,弥补之前史观缺陷的同时,给所有人思索历史和现实时提供一个评判依据。
司马迁对卫霍的评价让很多人意难平,原因有两个:
其一,司马迁在《佞幸列传》中提到了卫霍,这很容易让造成误解。
其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卫霍的评述远不及对李广用心。当然李广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将军,但在汉匈战争中远不如卫霍作用大。
有人分析说,司马迁对卫青看低,是因为卫青出身低,而李广是世家出身。那个时代,大家喜欢世家出身的李广,不喜欢出身低微的卫青。这个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众所周知,帝国时代,底层人很难跨越阶层。尤其是隋唐之前,连科举制都没有,上层社会抱团取暖,社会底层向上的渠道有限,底层要建功立业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