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青年的人生困惑
【原编者按】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现在,我们离“潘晓来信”的讨论已经过去了40多年。今天的青年人,不也面对和潘晓一样的困惑吗?在潘晓来信所催生的个人主义浪潮中,青年人的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呢?今天,也许我们需要一场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大讨论,需要一个新的“潘晓来信”。本公众号欢迎各位青年人向我们投稿,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一起讨论当代青年人的困境与出路。
本篇汇总了给我们投稿的四个青年人所写的困惑和感悟,他们分别是工人、大专实习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人生经历不同,面临的困境各不相同,但其中也许也有一些相通的东西。
1
我今年24岁马上就要25岁了,为家中次子,自河南一个贫困县,算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我最近开始做出一个倾向也实践了一些,就是跟家庭分割,自己独自一人生活在社会上然后等到无法自食其力的时候……
14岁就在社会上工作了,当时父母总是说你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他们的,应该听他们的,后来我14岁工作有微薄收入,然后被他们拿去,用,吃,穿。
也算回报了几年,他们再也不是单一的债主了
也没有资格,说那些话了。
现在我发现(早有预感)他们的规划里是没有我的,是想让我成为一个“专为别人,不为自己”的人。
我11岁时听亲戚家一位长辈说过一个事,亲戚的邻居有两个小孩,他们比较倚重其中一个,对另外一个漠视。
被亲戚称为两根“拐杖”,后来第二个终于离开了,他们只剩下一根拐杖了,慌了神,而另外一个觉得收获低于将要付出的,也不复从前的孝顺。邻居家庭后面凄惨收场。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说这句话的人不知道当初为什么不说农村的孩子早吃苦,苦难这件事从我6岁起就开始了,只是现在说来无意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个人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人,他的经历想要用一页纸只怕万难说的清楚,因为我没什么文化,只能看看哲学类不用多大文化就能一观的书籍,也对曾经大部分教导的人看不起,所以我看一些和我年纪一般大的书,以及比我年纪大的多的书。如《皇极经世》这恐怕是我内心最合得来的了,让我解释不来,只觉得写的让我认同。值得我奉行成为我内心面对外界事物变化而保持自己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