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大的误解:资本是中性的
资本是中性的。
这是我听到的最有迷惑性,又最愚蠢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里面不乏大量的教授、专家,最讽刺的是,这里面还有不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教授、讲师之类的人。
说什么资本是中性的概念,可以为资本家服务,也可以为人民服务,完全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
这种观点的泛滥,意味着形而上学的泛滥,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泛滥。
为什么说它是形而上学,因为它完全是在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他们所说的资本是指什么呢?无非是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商品资本、以及各种生产资料如设备、原材料、土地资本等等。
你但凡孤立地去看其中任何一项要素,如货币、人力、生产资料,都只是参与社会生产的一个要素,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参与者。所以表面看上去,好像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你能说这块地不是中性的吗?你能说这台机器不是中性的吗?当然是。
可问题的本质根本不在这里,这些所有的生产要素,绝不可能以一种抽象的、孤立的方式自己创造出物质财富出来。社会要进行生产,这些生产要素之间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要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才能进行生产。这些生产要素之间是联系和运动着的,而绝不可能是孤立和静止的。
比如,要盖一栋楼,难道盖这栋楼的各种生产要素之间能自行结合就把楼盖出来了吗?不会啊。它一定是要确定了土地所有权、资金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分配关系、合作关系等等,然后才能在这个规则下把楼盖起来。盖一栋楼是这样,生产一辆汽车,一台电脑不也都是这样吗?
如果这些要素都是孤立、静止的,也就是你们说的中立的,你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你想怎么安排生产就怎么安排生产,那哪里还会有什么生产过剩啊?哪里还会有什么消费不足啊?
之所以会有资本主义的内生性矛盾,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这些资本要素之间,必须要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进行生产。如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生产力的时候,它就不能再进行生产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就是列宁总结的那样:
在这种生产关系里面,生产资料是私人占有制,土地、工厂、原料设备、资金等等都是少数人的,人民大众什么也没有或者差不多什么也没有,所以只好去当雇佣工人。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他们只能拿走以工资支付给他们的那一部分,剩余的部分要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家拿走。而工资那一部分的价值就是刚好能够勉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从形式上看就是勉强养活自己家庭的价值。所以,生产商品的劳动者永远不可能在市场上买完他们所生产的全部商品,于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就必然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