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中美劳动者还不是同一个“阶级”
自从中美网友小红书对账发展成对经之后,中国网友对美国社会的阶级压迫程度有了不同于以前的深刻认识。进而,不少网友对在小红书诉苦的美国网友产生了一种朴素的“阶级共情”,认为两国劳动者属于同一阶级,没有国家矛盾,只有阶级矛盾。
这样的认识固然是种从世界大同情怀出发的美好愿望,然而很遗憾,起码到现在为止,中美劳动者虽然都面临剥削但生态位却不一样。如果人均GDP八万多美元的美国可以和人均GDP一万多美元的中国存在劳动者层面的广泛共同阶级,那么除中国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动者们又处在哪个阶级?他们可以和中国劳动者处在同一阶级,但他们绝无可能和美国劳动者处在同一生态位置。
逻辑的另一端同样如此,如果这种由生存处境和各自社会位置带来的朴素阶级认同就能成为阶级划分的依据的话,那像北欧那些日常被吹捧的高福利富裕国家要么真成了一些人吹捧的“高级社会主义”,要么就是全员天龙人的终极世界BOSS。然而北欧这两者都不是。
来小红书诉苦的美国民众生活处境之所以让人破防,不光是美国国内的阶级压迫问题,也是美国的制度导向和全球分工链位置长期发展之后导致的结果。过往这套制度和秩序在黄金年代托举起了美国劳动者的中产美国梦,同样是这套制度和秩序又造就了今天的处境。正所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不过在对比两国劳动者生态之前,我们先从对账中的“生活成本”问题切入:
对账:了解美式生活背后的制度成本
中美小红书对账,核心不在于对比两国生活水平或收入差距(诚然,在时薪层面,中美之间依旧存在可观的差距),而在于揭示那些被市民阶层视为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生活条件,如教育、治安、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供电,它们不是直接的货币收益,却深刻影响着个人与社会的生活质量。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普及,并非市场自发形成,而是国家发展战略和长期投资的结果。
若想深入讨论,我们可能需要穿透人均GDP的数字迷雾,直视那些构成现代社会基座,却被市场原教旨主义刻意模糊的东西——对于社会隐性成本的制度性分摊。近20年来,要论美国,要论什么支出涨的最快,前五名肯定有医疗服务(涨幅超过200%)、大学学费(178%)、教课书本费(162%)、住房,这些数据通过中美民间的对账得以鲜活呈现。
在这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及一些偏改良的资本主义模型里),通过国家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保障成本纳入考量,使得教育、医疗、治安、电力、交通等基础服务成为社会运行的默认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