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缴社保背后| “我国的社保数据,正出现惊人变化”
【导读】近日,京东、美团等平台企业先后宣布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有分析指出,将灵活用工方式接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调节多种就业形式的风险;也有人对具体机制的落实还有疑虑,例如有骑手表示,“到手的钱变少因而不愿参保”。这些关切反映出,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动,社保体系已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深度关联。那么,自1993年明确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来,我国社保体系的建设成效如何?又面临哪些挑战呢?
本文指出,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社会养老保险覆盖10.7亿人,医疗保险覆盖13.8亿人,基本实现全覆盖。相较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当前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在覆盖面上从城镇居民扩展到全体国民,农民和非国有部门职工成为新的受益者;市场中能力较弱、风险较大的老年人、贫困人口、失业群体得到了保障,从而缓和社会的贫富差距。
作者指出,当前社保体系的主要矛盾转变为福利利益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均。一方面,城乡居民保险之间的差异日趋弥合。例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并轨后,城市和农村的参保人缴纳的费用一样,从2010年到2020年,二者报销金额之差从5109.47元降低到1726.04元,报销比例的差距也从近15个百分点降低到10个百分点,且十年来两者的报销比例均上升了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的分割结构也在形成:职工保险的保障水平显著高于居民保险,到2020年,两者的养老保险金差别已扩大到7.28倍;随着不稳定就业加剧,就业者中参与职工保险的不足一半,稳定就业者的保障水平也高于不稳定就业者。这不仅有损社会公平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初衷,形成了风险较大者保障薄弱,风险较少者保障充分的矛盾。本文指出,维持社保体系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且社保基金的支出负担有增无减。展望未来,有必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寻求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统筹不同社会群体共同利益、共同价值。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4年12月刊,原题为《社会保障三十年:全覆盖与新分割》,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社会保障三十年:全覆盖与新分割
社会保障三十年
2024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计划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来的60周岁延迟至63周岁,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来的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至55周岁、58周岁。延迟退休政策不仅直接影响到劳动者领取退休金的时间和金额,还可能对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家务劳动分工,甚至养育子女和孙辈的投入产生深远的影响。延迟退休政策引发社会热议的背后,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巨大成就: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社会养老保险覆盖10.7亿人,医疗保险覆盖13.8亿人,基本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