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辩证法
前些天笔者写了篇文章,今天蹭促消费文件和之前各大媒体围攻蜜雪冰城事件的热度,进一步深入写写消费的问题。在上一篇文章里讨论了促消费不是搞项目,而是搞环境,而这正是我们国家治理经验不足的领域。新发的促消费文件意识到了收入不高、时间不多等抑制消费的核心问题,目前还只是最高层级的指导性意见,更偏大而全,在一些增收举措上偏谨慎,政策如何细化落实还需进一步等待观察。
打工人关心的那些提法用什么机制往下落、能不能落下去,更是真正把消费变成增长主动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至少短期内,上一篇文章关于促进消费堵点的判断依然适用。
要讨论如何促消费,必须先亮明态度:促消费是为了什么?疫情期间,在某内部研讨会,曾有专家发表如下炸裂发言:现在每个人都有健康码,把800元消费券发到每个人的健康码账户上,规定时间内不花完,就一直给他赋红码,这样消费很快就能上去了。
在这位专家眼里,促消费是手段,是拉高每个月社零数据、每个季度GDP增速的手段,是满足地方考核KPI和他自己“建言献策”KPI的手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外国人入境消费大增会被当成内需扩大、消费旺盛的论据和政绩。站在普通国人的角度,这样的促消费不是匪夷所思就是浑身膈应。
消费不是手段,是让最广大普通人的生活更舒适、更美好,满足人更高层次发展需要的目的。不妨用这把尺子量一量很多促消费的言论或做法,有很多问题就会一下子清晰起来。
现在消费到底好不好?
在舆论场上,保守派理性派指出消费是现在经济增长的短板,激进派则动辄拿京沪等大城市的社零数据、餐饮利润增幅甚至身边统计学、个例小作文,把消费形势说的哀鸿遍野。在很多人的体感上,消费的胆量和意愿确实有所降低,更倾向于买高性价比产品。
如果要笔者分析消费到底好不好,笔者只能无奈的说:不知道。身边统计学、单一行业的数据都难以描述或代表超大规模经济活动的全貌,我们对宏观经济的观察高度依赖于统计系统,但很遗憾,现在国内的消费统计体制极其不健全。如果说其他领域深入分析统计数据和指标解释,细节清晰后很多情绪化的表达不攻自破,消费这里却是越深入、可用信息越少。
我国GDP统计以生产法为主,而经济学101里学的“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是支出法,在我国统计系统里方法不成熟、发布很滞后、线条非常粗,根本不能发挥资政参考作用。(PS:网上拿社零、固投对位消费、投资,说和GDP增速对不上质疑数据真实性的,都是纯纯的外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