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思潮到马列主义(2)

2025-04-05 191 0
作者: 小庄 来源: 八角楼上

  1918 年6月,25岁的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

  毕业以后去干点啥呢?

  当时主要有三个选择:

  第一,找个学校当老师,师范毕业,算是专业对口,事实上大半年后,他最先在长沙修业小学找了一份历史课老师的工作。

  第二,可以找一家报社做编辑,因为文章写得很好。

  第三,赴法勤工俭学,继续学习。因为受到当时新文化运动期间各种思潮的影响,其中一项就是走改良路线的教育救国,主张通过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法,多向海外输送学子,以便向西方学习先进经验。30多年后,毛泽东就曾说过当时的情形:“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湖南很多学子的情形也是这样。当时李石曾和蔡元培等人一起组织创办了“华法教育会”和“勤工俭学会”,号召学生去法国勤工俭学。于是蔡和森最先到北京了解情况,认为赴法勤工俭学“颇有可为”,随即又号召毛泽东、萧子升等人一起赴法。

  就这样,刚从一师毕业的毛泽东,与萧子升等人一起去了北京,只不过当时他还未作出留法的决定,不知道是到北京以后改变了想法,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用他后来的话说,不去的原因大概是,觉得“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并不会影响吸收西方知识,还能学得更快些,另外,中国自己的情形实在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应该先调查研究一下中国本身的情况,才有更好的加以比较的对象,将来还可以再找机会出去。

  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大又是人才荟萃和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各种思想、学术在这里争奇斗艳、相互碰撞,那种氛围是在湖南时无法接触到的。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在北大任教。以前他们在湖南的时候,只是从《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这些人的文章,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主张,现在能有机会亲自接触,甚至当面请教,对他们思想上直接的触动是极大的。

  所以在北京的毛泽东一边帮助组织学生的赴法留学事项,另一边,开始大量阅读许多在过去未曾读到过的书刊,并参加了两个北大的学术团体。一个是邵飘萍发起的新闻学研究会,一个是杨昌济、梁漱溟、胡适等人发起的哲学研究会。期间,还与新民学会的成员们一起邀请胡适、蔡元培搞了一个座谈会,提了一些学术和人生观方面的问题。

  要留在北京,当然首先要找一个生活来源,他此前在湖南一师的老师杨昌济,此时在北大教哲学,于是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安排他到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平时负责整理各种书刊,登记借阅人姓名等工作,每月8块钱。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