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卖的北大博士揭露:“京东美团之争取决于一个关键变量”

2025-04-25 2128 0
作者: 庄家炽 陈龙 来源: 文化纵横

  庄家炽|中央财经大学

  陈龙|中国农业大学

  ​郑涛(访)、刘懿阳(整理)|文化纵横编辑部

  【导读】当下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外卖、快递等行业深入人们生活,快递员和外卖骑手成为了城市居民“最熟悉的陌生人”,屏幕上一句“骑手正在飞奔赶来”,背后却是无数劳动者高强度、低保障的现实奔走。他们长期游走在社会保障边界,与之相伴的不稳定就业问题日益凸显。2月,京东、美团、饿了么相继宣布将为旗下(全职或稳定兼职的)外卖骑手缴社保,让互联网平台上的不稳定就业或灵活用工现象,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两位非常适合讨论这个话题的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庄家炽老师和陈龙老师,从他们在平台劳动领域的长期研究与亲身田野经验出发,共同探讨数字平台下不稳定就业的社会保障。两位老师都在博士期间通过自己去送快递、送外卖的方式进行田野调查,扎根于平台经济时代不稳定就业最典型的行业的第一线。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试图从源头处追问:互联网平台是否必然与灵活就业相绑定?加强对灵活就业劳动者的保护,是否只能依靠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平台经济是否必然伴随着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在访谈中,两位学者首先回溯了各自研究的起点,从切身经验出发,揭示了快递员和外卖骑手劳动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劳动者状态与行业问题。因此,针对“为骑手缴社保”的政策尝试,两位老师都表明了一定的顾虑。陈老师剖析了不同平台的运营差异、社保缴纳的多种模式以及骑手的现实顾虑;而庄老师则从劳动代际结构进一步指出社保落地的急迫性: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其实早已脱离农村,也难以依靠土地和家庭兜底,如果缺乏社会保障,将在未来形成巨大社会危机。
  随着讨论深入,访谈视角也从社保扩展到平台的运行本身。平台所利用的算法到底在掌握什么?庄老师特别指出,算法只是中立工具,并不直接具备价值取向,其背后的操控者和应用逻辑才值得注意。平台企业通过数据驱动对外卖骑手、快递员实现“高压控制”,这种行为带来的“算法精准”,往往是建立在骑手额外努力与规则服从之上,他控制的不是效率,而是人的节奏和身体,这是非常不可取的。目前平台对算法的调整和“取中策略”,才是正确的趋势,摆脱对算法的迷信,给予骑手更多自主决策权和尊严。与此同时,平台企业背后的金融资本对“低沉淀成本”的偏好,使劳动关系持续处于不稳定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劳动的不确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庄老师也结合其在美国的观察,对比了中美平台的制度差异。他指出美国“地方外卖巨头”的存在,是与其地理特征和社区观念密不可分的。它们生长在社区之中、被信任、被当作“自己人”。这种嵌入式的运作模式在中国是难以复制的。在节目尾声,两位老师也回应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劳动。在他们看来,人工智能对劳动市场带来的冲击在所难免,但相比于岗位的被替代,我们应当把关注点放在更长远的问题上:制度如何回应这一变化?即劳动者能否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获得实质性保护,才是问题的核心。
  本文由文化纵横新媒体根据“纵横说”播客节目录音整理而成,并经作者修改、审定。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查看余下9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